江友华老师在课堂上
“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曾经拖着病体手把手教我做科研、改论文;我更不会忘记,那篇凌晨3点收到的满是红色批注的论文,是您在术后的病床上用手机逐字修改的……我不止一次想到病床上那缕微光,穿透暗夜照亮了我的前程和梦想;我也不止一次告诉自己,要像您一样让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这是上海电力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江友华收到的一封学生写来的信。从教十余载,在病魔面前绝不低头,始终坚持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江友华,不仅是学生心中的微光,他的事迹也感动着上海电力大学每一位师生员工。今年第40个教师节前夕,江友华荣获了“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初心:少年梦想,矢志不渝
江友华的教育初心始于少年时代,源自于他父亲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坚持。尽管家境贫寒,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父亲却坚持让六个子女全部上学,这份执著深深影响了江友华。在物资匮乏、教育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怀揣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
2000 年,江友华从武汉无线电厂考入上海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上海电力学院(现上海电力大学)曹以龙老师是他的硕士导师及博士副导师,在学术、科研、生活上给了江友华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是学术上的导师,更是他生活中的朋友。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让江友华对“为人师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他对上海电力学院产生了一份莫名的亲近感。2008 年博士后出站时,他放弃了企业的高薪,谢绝了其他上海高校抛来的橄榄枝,追随曹老师的脚步,站上上海电力大学的讲台,一干就是十四年。
考验:坚韧乐观,奋斗不息
2012年,正当江友华在教学科研上取得显著成绩,并出任计信学院副院长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击倒了他。癌症的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与迷茫。
病情多次复发,经历3次手术,江友华笑称,自己已经学会了与病魔共生。病情复发,除了学院领导及至亲好友,江友华没再告诉任何人,手术出院后第一时间便又上岗了。教书、做科研、指导学生科创。这期间,他的科研成果数次获奖,多篇学术论文在国际国内顶尖刊物上发表,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2018年1月初,病魔再度侵袭期间,江友华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用手机给学生修改论文。术后第四天,他就开始为学院的校外科研平台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筹建事宜忙碌了。他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乘坐火车到外地单位洽谈相关事宜,再坐当晚火车赶回上海,到家已是晚上 10 点。同行的崔昊杨老师在担心他的身体同时,不由感慨:“像我这样健康的人面对这么高强度、连轴转的安排都有点受不了,老江刚手术完没几天就能坚持下来,我真是佩服啊!”
“我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左右它的宽度和厚度。”时至今日,江友华依然需要每三个月去医院复查一次。他捋起袖管给记者看胳膊上清晰的针眼:“每次去医院我都很焦虑,很恐慌,还好结果一切正常。”一旁的爱人无奈地摇摇头:“现在开心了,又能拼三个月了。”
温暖:微光虽小,照亮心灵
在江友华看来,学生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他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了“电子书院”并推行“研究生/本科生”传帮带实训教学改革。他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设计制作教学科研平台供学生使用;为了弥补学生强电知识的不足,他亲自编写了三本电力与信息相融合的教材;他还亲自设计竞赛实训平台并投入使用,为学院“电网-信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江友华乐于和学生交流讨论,学术科研、生活趣事、人生理想, 聊起来经常忘记一切。错过饭点还是小事,如果错过最晚一班校车,他就只好搭乘两个多小时的地铁从临港回家。学生们心疼他,而他却总是“我行我素”。
2019 届研究生刘雪莹回忆,一次准备参加科创项目答辩,遇到棘手的问题就随手拨了江老师的电话,等她意识到已近零点正要挂断时,电话里已传来江老师亲切的声音:“是项目答辩遇到什么问题了吧?没关系,你说吧,反正我也睡不着。”师生二人在电话里讨论如何修改完善申报书直到凌晨两点。早上五点半,江友华依然乘坐赶往临港的地铁,准点到达实验室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刘雪莹的项目也最终成功立项了。
说起改论文这事,2019 届研究生王文吉至今心有愧疚。“我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并不是很懂,就想着先写一篇交差了事,没想到江老师看得很仔细,给我批注了100 多处。看着红红的批注,当时真的非常惭愧。”江友华要求学生“能做 100分就不要做80分”,他总是“较真”地帮学生修改论文,大到研究背景、写作思路,小到图表格式、作图颜色,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会不厌其烦地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这种严谨的科研态度让学生们震撼与感动。江友华总是告诫学生,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态度要端正,因为态度决定高度。
“秒回”学生的答疑诉求是他的习惯。学生的事情,到江友华这里都是 “急事”。一次学生校外参加科创比赛,因为不能去比赛现场指导,急性子的江友华直接将相关仪器设备搭到了赛场附近的宾馆,连夜给学生模拟比赛。在爱人眼里,江友华仿佛是一台永动机,永不停歇,“干什么事一定要当时当地当下完成,刚做完手术那段时间还挺听话的,每天十点半左右就休息了,但很快就又开始熬夜了。”“我这个人性子急,做不完事就睡不着觉。” 江友华有些自嘲地回应着。 在患病治疗这十年中,江友华没有因为生病耽误一节课,科研量也排在学院前列。
回忆自己的大学时代,因为家里拮据,生活费是江友华靠课余时间做家教和送报纸解决的。遇到高楼管理人员不让他乘坐电梯,为了多送一份报纸,他只能背着一叠厚厚的报纸层层爬上去。成为教师后,江友华见不得自己的学生也遭受同样的困扰。尽管每月还要支付不菲的医药费,他仍然持续数年资助多名经济困难的学生,直至他们毕业。“我希望这些学生能在学校里专心钻研,不受外界干扰,不辜负家庭的期待和学校的培养,毕业后在各自岗位有所成就、实现价值。”
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主动请缨成为社区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也让人们看到了教育者的力量和担当。
执著:潜心科研,服务社会
2014 年以来,江友华主讲的课程获评上海市一流课程,出版专著及教材 4 本;负责的课程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团队也被评为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教授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他个人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近10 项。
“只停留在论文里的科研不是真的科研”,讲求成果的实践转化是江友华做科研的不变准则。经过多年潜心钻研, 他负责开发出国内最大功率 2800KW 转子变频调速装置,在全国数十家水泥厂运行良好,为企业降低了成本,也实现了节能减排;负责研制的分布式电力用户电能质量监测及预警拓扑图应用于浙江某电力企业,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电能质量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保障;还有一些研发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后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电力变压器中推广应用……
“当研究成果被市场接受,我才觉得我是实实在在为国家做了点事。”江友华说。但凡学院召开学术分享会、新老教师交流会,江友华从不缺席,也必定倾囊相授。眼下,江友华又把研究重点放在服务“双碳”战略,因为“国家需要的,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江友华所在党支部书记杨芳说起他时满是钦佩:“江老师总是乐呵呵的,每次跟他交流完,总能被他身上所散发出的积极向上的那股劲儿所感染,我想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