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一目了然”看清“特斯拉” 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3D解构示教平台落户上海电力大学

6月9日上午,全球纯电动首台Tesla官方授权的Model Y 3D解构示教平台落地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以该示教平台为标志,上海电力大学-特斯拉现代新能源产教融合基地——未来能源创享中心正式揭牌启用。

“一目了然”看清“特斯拉”,这样的平台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直观体验呢?

被“拆解”的特斯拉很有看头

3D解构平台可以帮助大家在不进入工厂的情况下,能观察到汽车制造的工艺魅力。记者在现场看到,Model Y 3D解构示教平台中有一辆“悬空”停着的特斯拉新能源汽车,车身、底盘、座位、驱动系统与以往各种陈列不同的是,其呈现出一种被“拆解”的状态。最大化呈现了新能源汽车车身的结构细节。

该款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的一大亮点是原本有70多个零部件组成的车身后部变成了一个“一体化”的车身零部件。工作人员介绍说,原先这些零部件是靠焊接拼接在一起的,“一体化”后,车身做到了轻量化,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特斯拉低能耗的秘密也能在示教平台上清楚地展现,其可以具象化模拟新能源汽车不同工况下充电、加速、减速动能回收的电能流动情况。车辆底盘上的能量包能为汽车提供驱动的能量,一条闪动的红色灯带可以让学员直观地感受“能量流”的移动之路。但是令人称奇的是,特斯拉的系统可以将行驶中转动的轮胎上的动能也转化为电能,在平台上可以看到一条绿色的灯带从汽车轮胎部分又回流到了底盘中的电池包中。

“车轮的动能带动车中的电机反向转动,靠切割磁感线产生电能,这些电能会通过电机部分,原路逆向返回到电池包,所以同样的电池容量,特斯拉新能源汽车跑出来的续航里程会比较长。”工作人员介绍说。

“这是一种‘流’的意识的培养,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企业工程师特别重要!教科书中介绍的都是单体零部件,比如电机、电池包等,但是今天的企业工程师不仅需要了解自己负责的生产模块,还需要了解整个系统和上下游工序的情况,这样能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负责模块在整体中的作用。” 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电-特斯拉现代产业学院将迈向高水平科教合作

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全力打造国际创新协同重要基地为契机,2020年11月,上海电力大学与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签订产教融合协议,联合共建上电特斯拉产业学院、实验实训基地等,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人员交流、技术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深度合作。当日揭牌的“未来能源创享中心”是双方在高水平科教平台合作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上海电力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中心以能源科技为主线,从传统能源、现代能源及未来能源三部分演绎人类对于能源利用的时代变革及挑战。学校将全面提升“上电-特斯拉现代产业学院”在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的能级。本年度,计划将面向临港五校(上海电力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共同开设新能源汽车微专业,打造多门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课程,开展电动汽车三电原理沉浸式教学;同时构筑新能源教学实践基地与科普教育基地,面向临港及全上海中小学开放。基于此3D解构平台,双方还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工艺》等特色化课程、教材的开发合作。

作为首批上海市“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高校试点基地唯一的汽车制造行业基地,上海电力大学成功开展了纵向贯通(企业需求—政府资助—学校服务”的政产学协同机制)和横向融通(“1+N跨学院+X”合作培训机制)产教融合合作模式的有效探索。在同日举行的上电-特斯拉“新型学徒制”项目推进大会上,记者了解到,当天顺利结业的500余名首批学员中,149人通过全国成人高考成为上海电力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第二批500余位学员开班仪式同时举行,标志着双方合作共建步入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据介绍,立足于创享中心,上海电力大学还将持续服务新能源产业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

作者:吴苡婷

原文链接:https://www.shkjb.com/content.html?id=22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