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王如竹
讲座时间:2022-06-23 09:00:00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641-325-627
主办单位: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主讲人简介:王如竹教授,1964年12月生,江苏张家港市人。1980年9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专业学习,1987年2月获得硕士学位,1990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4月-1990年3月曾赴联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联合培养。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1990年12月任讲师,1992年12月晋升副教授,1994年12月破格晋升教授。1993年10月以来长期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2000年被聘为长江学者、2002年成为杰青,2015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以及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制冷与热泵研究,在低品位热能高效转换与利用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建立了完整的吸附制冷理论,构建了太阳能热利用系列新方法,发展了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出版著作 14 部;累计发表SCI 论文 600余篇,SCI 他引 25000余次,h 指数 83,包括Joule 5篇,EES 3篇,AM 1篇等顶刊论文30余篇。入选 2017、2018全球高被引学者。在国际重要会议上做大会主旨报告 40余次。近30 项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获得转化与应用,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 1 项;个人获国际制冷 J&E Hall 金牌、国际热科学 Nukiyama Memorial Award纪念奖、亚洲制冷学术奖、国际制冷最高学术奖Gustav Lorentzen Medal、国际能源署IEA热泵大奖-Peter Ritter von Rittinger International Heat Pump Award、国际吸收吸附热泵大会Georg Alefeld Memorial Award。王如竹教授是获得以上各个奖项首位中国学者。
担 任 Energy 副主编、国际制冷学报地区主编等。所指导的博士获全国优博 2 篇、全国优博 提名 4 篇。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排 1),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首届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讲座内容:
本世纪中叶,世界正面临碳中和,碳中和的并不意味着零碳排放,而是意味着碳排放可以被碳汇吸收。很明显,世界将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2050年达到50%或更多),电气化将愈来愈普遍,基于绿色电力的供热设备将更加普及。供暖和制冷是建筑、工业和交通等最终用户最需要的能源形式,热泵作为有效的脱碳设备将在碳中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包括以下五个内容:1、基于电力驱动的蒸气压缩式热泵: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住宅和商业建筑的空气源热泵供暖和制冷、其他各种低品位热源热泵(如地源、水源等),工业供热余热回收热泵;2、基于热驱动系统的热泵:用于工业应用高效余热回收的溴化锂水和水氨吸收热泵,以及太阳能热泵;3、基于热能的化学热泵,用于加热、冷却、热能升级和蓄热;4、下一代空调热泵,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耦合处理,加热和制冷效率加倍,可应用于住宅/商业/交通供暖和制冷;5、空气源热泵或余热回收热泵用于蒸汽发生,这可能为用电热泵替代中小型化石燃料锅炉或电热锅炉带来一种新的可行途径。
供热/制冷脱碳是中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的一个重大挑战,热泵是各种建筑和工业应用中供热/制冷的一个有希望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碳中和的中国未来,热泵的脱碳潜力可达到中国目前20%的碳排放量。研究还表明,实现热泵的深度脱碳需要特别的干预措施,以平衡技术进步、技术经济、政策激励和综合短期和长期决策。这项研究表明,热泵可以在碳中和的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