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12月28日下午,学院对2018-2020年立项的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进行了评审和验收工作。邀请校教学督导组组长陈中华、校融媒体中心主任兼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铮、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巩军伟担任评审,数理学院党委书记徐广新,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朱瑞列席,汇报会由副院长孙玉芹主持。
本次共验收了11门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评审专家通过审阅课程建设的验收材料,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就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融入程度、融入效果等进行了评价与指导。
《高等代数》课程负责人管秋琴在讲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时以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垮塌为例,由数学知识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进一步引申到目前我国桥梁设计建设水平在不断提升,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负责人曹海静通过讲授“熵”的概念以及“熵增定律”教育引导学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如果学校和家长都不教导学生的话,“熵”就会无限制的增加,导致不可避免的矛盾。《大学物理B》课程负责人高兰香在讲授“杨氏双缝干涉”内容时,通过“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向同学们展示人的行为会影响离子的行为,借此启发学生来思考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了起来,提高了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动力学》课程负责人钱江海在讲“超导体的电磁性质”时拓展了我国科学家赵忠贤在超导领域的重要贡献,青年科学家曹源作为当今超导领域的引领全球方向热点的青年学者,为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熏陶学生科技强国信念。
在听取了11位老师的汇报之后,陈中华首先对老师们的建设成果表示了肯定,并指出课程思政不是宣教,不是在讲政治课,思政融合点不在多而在精。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最好的办法是看学生是否受益,是否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陈中华表示,部分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还可以将课程知识与国际前沿知识相结合,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信念。
赵铮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汇报,感受很深刻。首先,数理学院真正落实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其次,汇报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多的创新做法,把课程和思政有机融合。再次,学院重视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给学生带来的切实改变和成效。最后赵铮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是基础、是载体,思政是内涵、是提升。
巩军伟表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数理课程的老师们这些工作做得很扎实、内容很充实、形式很多样,作为理科课程能够做到将思政元素如盐在水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这一点值得肯定。
孙玉芹对评审专家们的精彩点评和耐心指导表示了感谢,并表示“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学院今后会一如既往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学院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数理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