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共同抗疫丨上阵父子兵,携手战“疫”义不容辞丨上海电力大学青年学生的战“疫”故事

1月24日除夕当天,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家住普陀区的上海电力大学经管学院学生杨逸帆看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告诉父亲,想作为志愿者为社区做一点贡献。父子两人一同来到普陀区救助站,戴上口罩,穿上制服,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携手抗击疫情。自疫情发生后,像杨逸帆一样,许多上海电力大学青年学子积极行动,加入到志愿者们战“疫”前线的工作中,这些青年先锋们的故事让冬天的校园格外有温度。

父子联手,战无不胜

杨逸帆的主要任务是在真如寺、玉佛寺和高架桥等地巡逻,一旦发现有流浪的乞讨人员,就给他们发口罩等基本防护用品、食物和一些救济金,并且叮嘱他们这段时间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注意自身的健康安全。“第一次做这种比较特殊的志愿者活动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想到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自己心中顿时有了力量,我也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杨逸帆说。

去年11月,杨逸帆被评为入党积极分子,父亲是一名党员。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杨逸帆一直热衷于公益活动,曾担任普陀区平安志愿者、上海科技馆“设计师的摇篮”展区志愿者、“快乐航班”东海幼儿园支教教师、校迎新志愿者等。这次抗新冠肺炎的,除了志愿者工作,他还积极参与捐助,相信星星点点的光和热汇成燎原之火,定能让疫魔退散。


杨怡帆(右)在岗位上

无独有偶,上海电力大学环化学院2016级本科生陆逸凡和父亲也是一对“上阵父子兵”。他的父亲是松江区一名城管,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坚守防疫一线,这让陆逸凡很受鼓舞。听说松江团区委正招募防疫工作志愿者,便毫不犹豫的报名,在松江枫泾道口参与防疫志愿服务。“携手战‘疫’是每一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党员来说,正是站出来勇担当的时候!” 

回报爱,08年汶川受助的孩子长大了

上海电力大学能机学院2017014班团支书、藏族男孩谢天培,是一名预备党员。这个寒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疾病预防中心,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在这里为小金县的疫情防控工作志愿服务。



早在12年前,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他就感受过党和国家的温暖,得到过无数志愿者的爱心帮助。“那时候我就想着,等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助他人,回报国家。”这个冬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初心。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逐日上涨的确诊、疑似病例数字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当四川省启动一级响应时,谢天培的家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也自发启动了一级响应,当时小金县已经有了确诊的病例,情况严峻。谢天培毅然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中心每天要收集各种数据,还要督查和轮值,谢天培是唯一一个非医护人员且非医学专业的志愿者,哪里需要他,他就到哪里去。



每天七点起床,谢天培步行半小时到小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一天的工作。小金县设有20多个乡、几十个村的防疫卡点,他挨个送过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宣传资料,教大家“七步洗手法”;去过县城人流密集处收集体温表、督查商家;检查过小金县水源地的消毒防疫情况;坐过120救护车,扛过医疗器材;也在小金人民医院、小金中藏医院、小金保健站之间奔波忙碌过。他经常忙得忘记吃饭,忘了自己已经工作了多长时间。

小金县地处高原地区,下雪之后温度很低,条件也比较简陋,但精神和身体的疲惫从未让谢天培想过放弃。他说国有大事,总要有人站在前面,扛起责任,这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

战“疫”道路上没有年龄之分

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一学生朱欣怡本打算今年寒假去日本玩,这一计划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搁置了。正在家“蜗居”的朱欣怡收到妈妈发来的“上海普陀区团区委发布的普陀青年志愿者招募令”微信,便立刻报了名。“疫情期间总是看到那些医护人员冲在最一线,现在自己也能为防控疫情出点力,感觉挺值得!”

1月31日,朱欣怡首次“上岗”到嘉定区花桥收费站,负责给来沪车辆上的所有人员测量体温并引导车辆,同时还要对来沪人员进行“是否来自湖北、有无与湖北人员的密切接触史”等问询调查,如果遇到体温高于正常值的人员,就带到指定地点进行复检。

为了让朱欣怡更好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朱爸爸每天开车送她去普陀区集合地点,朱妈妈则殷殷叮嘱“口罩戴好”“培训认真听”“饭要按时吃”。父母温暖的爱意一直伴随着她的“防疫志愿路”。



作为零零后的朱欣怡,2020年春节后刚满19岁,但是在疫情面前没有年龄之分,在“战疫”道路上也没有年龄之分。每天逾万的通过车辆,伴随着严寒、大风,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快速有效进行,朱欣怡与同伴们几乎每天6个多小时不吃不喝不离岗。“守好车辆进出这道关,就能为阻击疫情蔓延多加一道关,”朱欣怡说,“尽管在执行志愿服务工作时会有疲惫,但每当看到车主为我们这些志愿者竖起大拇指‘点赞’‘道谢’时,我感觉特别温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时报记者:刘文婷

通讯员:苏文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bhmURICdbXKLt5ZGo4g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