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电”论坛传薪火 学术分享启新程——学校第二届研究生学术分享活动举办

11月27日下午,第二届研究生学术分享活动“对话”在临港校区全媒体演播中心落幕。活动以“对接国家能源战略,培育创新型科研人才”为主题,邀请优秀研究生导师与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代表同台分享,为全校研究生搭建了学术交流、经验传承的优质平台,助力研究生成长为具有“能源情怀”和实干担当的卓越人才。

本次活动嘉宾阵容兼具教学深度与实践活力。数理学院柴元副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受邀作分享交流,他深耕教学科研一线,曾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家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学术素养与人格品质双重塑造。研究生分享嘉宾包括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朱浩文、经济与管理学院杨妙恒、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徐昕昊、电气工程学部冯艺萱、人工智能学部张博滔等2025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他们聚焦清洁发电、电力市场、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累计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在国家级、省市级科研竞赛中屡获佳绩,为在场同学提供了可借鉴的成长范本。

分享环节中,柴元以“丹心执爱育桃李,躬耕不辍待秋实”为主题,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与上海“3+6”产业规划,从“为国育才,铸魂强能”“课程强基,激发创新”“以赛促研,攻坚克难”三方面分享育人经验。他强调研究生培养需紧扣国之所需,通过三维课程体系夯实编程根基,依托竞赛实战淬炼高阶思维,其指导的学生周姝已获全额奖学金赴蒙纳士大学攻读博士,多名学生在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斩获佳绩。

随后,五位研究生嘉宾依次分享学术成长心得。朱浩文围绕光催化CO₂还原研究,讲述了从“学习已知”到“探索未知”的科研转变,详解了文献查阅、综述撰写与研究型论文创作的实用技巧,强调“综述重在系统性,研究型论文贵在创新性”。杨妙恒结合电力市场研究与实习经历,分享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科研路径,其在电力负荷预测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形成多篇高水平论文。徐昕昊聚焦储能纳米材料设计,从科研本质、选题方法、灵感获取与效率提升四方面,分享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科研坚守,其总结的“低期望、高标准”科研态度引发共鸣。冯艺萱以“满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为理念,分享了电网灵活性研究中的文献积累、选题创新与论文投稿经验,鼓励学弟学妹通过多学科交叉与师生交流寻找科研灵感。张博滔结合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发表经历,拆解了科研选题、图表制作、论文润色与返修的核心技巧,强调 “笨拙的坚持即科研捷径”。

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同学围绕“跨学科科研合作”“论文返修应对”“科研与课程平衡”等问题与嘉宾深入交流。嘉宾们结合自身经历逐一答疑,张博滔详解了SCI返修的双维度消融实验要求,冯艺萱分享了多学科交叉选题的实操方法,互动氛围热烈。

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科研方法、论文写作、心态调整等方面的实用指导,更营造了勤学善思、互帮互学的学术氛围。本次分享活动采用录播的形式,后续将整理剪辑后与全体研究生们分享,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励研究生在科研、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研究生工作部 叶召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