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我校文科学部揭牌仪式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人文学科建设与国际传播”研讨会在临港校区举行。本次盛会由我校与中国翻译协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联合主办,是“国际传播与翻译技术素养提升百校行”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站。我校党委书记宋来、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及各职能部门、学院(部)负责人出席揭牌仪式。会议吸引了来自政府机构、高校、科研单位的领导、专家、校友,以及文科学部师生近150人参与。文科学部主任陈宗利主持活动。


校党委书记宋来和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王飞共同为“上海电力大学文科学部”揭牌,标志着学校文科事业发展开启新篇章,在推动人文学科与能源电力特色融合发展方面迈出关键一步。现场播放的祝福视频汇聚了学部师生的真挚寄语,为整场活动营造出感人而振奋的现场氛围。

顾春华表示,成立文科学部是学校响应国家战略、紧跟“新文科”建设步伐、主动适应能源转型与智能化浪潮的一项重要布局。他对学部发展提出三点期望:一要构筑人文高地,将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融入育人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育时代新人中追求卓越;二要深化“能源+人文+AI”交叉融合,在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中彰显价值;三要立足能源电力特色,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中展现文科作为。

王飞祝贺文科学部成立,指出这一举措是对智能时代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回应。他进一步指出了人文学科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时代机遇的关键路径: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着力打造复合型人才,二是创新教育模式,加快推进人机协同的教学新范式,三是拓展合作路径,积极搭建产教融合的合作平台。

我校2017届校友、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团委书记孙修明深情回顾在校求学经历,结合进博会工作实践生动展现了人文素养在国际交往中的价值,并勉励在校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展现青年担当。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六位知名学者聚焦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建设与国际传播的核心议题,分享了前沿见解。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阐释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国家战略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华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知识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范式重构;《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李建波教授阐述了OODA循环理论模型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上的方法论价值;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探讨了行业特色大学外语学科建设的跨界与融合;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孙宜学教授分析了AI时代文科的破局路径;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满在江讲解了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思路方法与实施路径。来自临港五校的有关学院及部处领导先后担任会议主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彭青龙作报告

杨枫作报告

李建波作报告

束定芳作报告

孙宜学作报告

满在江作报告
文科学部在揭牌前夕,已通过校企党建联建、艺术创新交流等系列活动,展现了文科赋能、融合发展的初步探索。本次盛会通过高层次的思想碰撞,成功搭建了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文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对话平台,不仅为文科学部聚焦能源电力特色、创新国际传播范式明确了战略方向,也为学校在新文科建设中抢占先机、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强劲的文科动能。
文科学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