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在临港校区经外楼A509会议室举行。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汪寿阳,四川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余乐安,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国家杰青、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常务副部长李勇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杰青田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田琼,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周炜星,南京工业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陈庭强,中国华电集团华东分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正高级工程师何辉,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蔡晓锋等9位来自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我校总会计师张川,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侯建朝,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潘华、院长杜刚、副院长胡伟以及骨干教师代表出席会议。研讨会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会议由胡伟主持。

潘华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他指出,学科建设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灵魂,也是学院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直接制约和引导着学院“十五五”规划的建设。他表示,能源服务与工程管理领域建设是学院对接国家能源战略、深化学科特色的关键举措,对学院未来布局博士学位点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通过专家们的精准指导,为学院学科建设和未来博士点布局指明方向、凝聚共识,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杜刚详细介绍了经济与管理学院总体发展情况,从学科基础、师资队伍、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当前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思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他强调,学院将以资源配置为关键杠杆,精准锚定制约学科发展的核心瓶颈,通过集中优势资源、整合内外力量和优化攻坚路径的组合举措,全力打好学科建设攻坚战,推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实现新突破。
胡伟作题为《能源服务与工程管理领域建设方案》的汇报,围绕领域定位、综合能源服务与多能协同运营、能源工程项目精益管控与风险管理、能源服务市场机制与低碳转型等三个研究方向的核心内涵、建设路径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的思路,一致认为学院未来布局的能源服务与工程管理领域贴合能源电力行业发展需求,特色鲜明、针对性强。汪寿阳院士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提出建议,强调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科建设要强化与学校能源动力主干学科的协同联动,紧紧围绕能源电力管理的核心特色,推动学科与学校能源动力主干学科的深度协同。余乐安、李勇建、田林、田琼、周炜星、陈庭强等教授围绕学术博士与专业博士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校企合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维度建言献策,强调拓宽进人渠道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建议经济与管理学院要积极布局专业学位博士点,同时要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提升对外交流的层次,树立资源共享增值的理念。何辉、蔡晓锋等企业专家结合行业实践,从招生生源、校企课题合作、企业导师指导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提出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与能源电力低碳转型适配能力的培养。各位专家的建议与意见为学院学科建设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实操路径。

张川在总结中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并表示各位专家从专家和学者的视角,全面生动地解读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的精髓和实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启发性。她强调,经济与管理学院将认真梳理专家意见,优化资源配置机制,补充完善学科建设规划,为学科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本次研讨会深入剖析了未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并通过深入研讨凝聚了发展共识,为学院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各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学院学科发展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博士点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讨,对学院学科建设下一步发展提出了良方,对提升和加速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建设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下一步学院将充分吸纳研讨会成果,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学科建设规划既体现前瞻布局又具备扎实支撑,助力学院学科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经济与管理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