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八百壮士”足迹,与信仰共书青春答卷——电气工程学部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为引导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电气工程学部持续推进“党建+思政+实践”融合育人形式。11月8日,学生党支部书记刘紫薇、辅导员张靖沅带队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苏州河畔的斑驳墙体上,420个枪弹孔与8个炮弹孔静静陈列,它们是民族抗争的历史烙印,更是滋养青年信仰的精神沃土,让这场沉浸式研学成为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政课,在时空交汇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为让历史场景鲜活再现,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前学习,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以讲解的方式,将历史讲述与角色扮演深度融合,带领大家重回1937年那片硝烟弥漫的战场。进入场馆内,在面向谢晋元将军的家书时,学生陈士博动情介绍道,“这是他留给妻子的诀别信,更是留给民族的精神誓言。”这份巨幅家书背后,是战士们的一封封家书、遗书共同组成的一道爱国主义的精神长城,与背景中祖国山河的影像交叠,让在场的师生深切感受到舍小家为大国的家国情怀。在西墙前,学生刘思琪介绍了“八百壮士”孤军据守四行仓库、四昼夜十余次击退日军进攻的英勇事迹,斑驳弹孔墙默默伫立,宛如诉说着那场血与火的抗争。

此次研学活动特别设计了“战场坚守”“民众支援”“国际观察”三条主题线路。大家通过角色扮演,分别体验谢晋元部队如何接防布防、加固工事、誓死抵抗;了解苏州河南岸民众为守军递送物资的感人场面;从国际观察视角解析这场战役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关注与共鸣。研学途中,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高度投入,在仓库东侧的墙洞前,大家了解到当年将士们通过这个狭小通道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历史细节;在西藏路桥东侧的原中国银行堆栈旧址,回顾了“八百壮士”从四行仓库撤退后的首个临时集结休整地点;在浙江路桥和晋元里,大家分别从民众支持和孤军营生涯等角度,全面认识了这段历史。

历史虽已远去,但那段硝烟与坚守的岁月并未消散。走出纪念馆,大家纷纷表示,将以英雄为榜样,牢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的时代号召,把从历史中汲取的信仰力量,转化为深耕电气工程领域、攻克技术难关的实际行动,在科技报国的征程中践行“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誓言。

电气工程学部 张靖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