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越南电力大学与IEEE EEEIC联合主办的“2025年IEEE环境与电气工程亚洲会议”(EEE.AM2025)在越南河内和乐高科技园区国家创新中心(NIC)举办。会议以“电气工程的未来:趋势与创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越南、法国、瑞典、加拿大、葡萄牙、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全球电气工程领域的顶尖学者、行业领袖与政策制定者500余人。校党委书记宋来应邀出席并作题为“中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与高质量人才培养”大会主旨报告,分享了中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与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的战略思考与实践经验,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

在主旨报告中,宋来系统阐述了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与深远影响。他指出,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革命浪潮中,中国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在电源清洁化方面,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截至2024年9月已突破12.5亿千瓦,提前6年多兑现了国际气候承诺,展现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决心与速度。在电网智能化方面,国家电网新能源云平台接入场站超650万座,南方电网“夸父”高精度功率预测系统将预测准确率提升3%至7%,彰显了“云大物移智”等数字技术对电力系统的深刻赋能。在用能电气化方面,全球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创造千万元级收益的深圳虚拟电厂以及突破1亿张的绿证交易量,标志着绿色电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经济社会生活。

宋来强调,这些成就不仅是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成果,也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构建现代、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报告深入剖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驱动的人才需求变革。宋来指出,预计到2060年,中国电力产业投资规模将超过100万亿元,全社会用电量将翻番。这一宏伟进程对人才提出了海量且多元的需求:首先表现为需求规模持续扩大,行业人才学历层次显著提升,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已超过80%。其次是需求结构向复合型转变,亟需既懂新能源技术,又精通项目管理、大数据分析、电力市场交易和综合能源服务的跨界人才。再次为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尤其看重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系统性问题解决能力。

为应对上述挑战,上海电力大学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育人改革路径。他介绍学校通过“优化培养定位、调整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协同、改革科研组织”四轮驱动,全力培养适应未来的能源电力人才。一是精准定位:学校对接国家战略,聚焦培养新能源工程师、电网工程师、电力储能工程师和电力人工智能工程师,塑造学生的“五大核心能力”。二是动态调整:学校建立“需求—招生—培养—就业—监测”闭环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近年来新设6个前沿专业,优化调整4个传统专业。三是产教融合:学校构建了校企“五共”体系(共定标准、共建课程、共育师资、共评育人、共享平台),打造“课堂实验—校内平台—企业实训”三级实践体系,让学生在与产业一线的无缝对接中成长。四是科研反哺:学校构建“四横四纵”科研矩阵,推动学科交叉与AI赋能,并将前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报告最后,宋来向全球同仁发出三项合作倡议:共建“国际能源电力虚拟教研室”,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设“新型电力系统国际研究计划”,联合攻关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建立“国际能源电力学者交流计划”,促进师生跨国流动。
他表示:“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共同挑战,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教育创新点亮技术革命,以全球协作赋能可持续未来!”他诚挚邀请各国专家前往上海电力大学访问交流,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全体与会人员见证下,我校与越南电力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与科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

本届IEEE EEE-AM 2025会议为亚洲乃至全球的电气工程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高水平对话平台,而中国在新型电力系统领域的卓越实践与开放合作姿态,无疑将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校党委组织部部长赵建明、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李东东、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刘莉、人工智能学部副主任李晋国、校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芬钰参加了本次会议。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