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赋能专业成长,环化学院组织学生走进滴水湖 AI 创新港

为深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践认知,打通“课堂理论”与“产业应用” 的衔接通道,9月30日至10月9日,环化学院组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24421班开展以“深耕知行沃土,滋养生命之花”主题的系列专业研学活动。通过“实地感知+专题研讨”的模式,助力学生锚定专业方向、明晰行业需求。

实地研学:在产业前沿感知专业价值

9月30日,2024421班全体同学走进滴水湖AI创新港展厅,将专业学习视角延伸至产业一线,近距离感受AI在科研、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在人工智能发展历程展区,同学们聚焦“AI技术如何赋能新能源材料研发与器件应用”,从智能检测、高效生产等维度,思考专业知识与前沿技术的融合路径。展厅互动体验环节中,同学们与智能机器人对弈、体验模拟驾驶,感受科技带来的乐趣与挑战。当看到临港新片区发展历程介绍时,大家结合新能源产业在区域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刻理解了“专业所学服务区域发展、支撑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活动核心环节,同学们重点关注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在汽车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详细了解宁德时代创新汽车底盘技术,大家从材料性能优化、器件集成效率、整车安全提升等专业角度,分析技术突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作用,不仅夯实了“材料决定器件性能、器件影响产业发展”的专业认知,更激发了“以专业能力助力绿色能源革命”的使命感。

专题研讨:在思想碰撞中明晰学习方向

10月9日,国庆假期结束后,班级召开专业研学分享会,围绕“AI 赋能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发展”“青年在绿色低碳事业中的专业责任”两大核心议题展开讨论,将实地感知转化为专业思考。

“在展厅看到AI与新能源的深度结合,我突然明白专业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未来的能源革命,既需要我们攻克材料性能瓶颈,也需要懂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应用。”向飞扬同学的分享引发共鸣。多位同学结合国庆假期绿色出行体验,从“减少碳排放”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优化方向,如“如何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怎样降低材料生产成本”等,让专业讨论更具现实指向性。讨论中,同学们还就“AI 技术在新能源材料研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展开头脑风暴,提出“利用AI模拟材料分子结构,缩短研发周期”“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器件散热设计”等设想,不仅拓宽了专业学习思路,更明确了后续学习需补充的知识模块,为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了依据。

本次专业研学活动,形成了“实地感知产业需求—专题研讨专业方向—明确个人学习计划”的完整闭环。通过活动,同学们不仅直观感受到专业的产业价值与发展前景,更将“个人成长”与“绿色发展、科技强国”的国家目标紧密结合。正如革命先辈所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勇于创新,将所学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知行合一中滋养生命之花,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环化学院 冯思卓 孙晓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