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学院在柔性电网技术装备领域取得系列突破 从校企合作到示范应用 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电气工程学院在柔性电网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核心成果荣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到依托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开展规模化示范工程,学院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典型场景,有效应对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及多元负荷激增带来的电网运行难题,显著提升了我国配电网的智能化与柔性化水平,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突破核心装备:校企合作解决高密度充电区域电网压力

    面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激增导致的配电网功率失衡挑战,电气工程学院与中天科技集团深度协同,成功研发并应用了 “MW级柔性互联装置” 。该装置实现了充电功率在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动态调控与均衡分配,有效解决了城市高密度充电站引发的电网“堵点”问题,大幅提升了配电网对规模化电动汽车充电的承载能力与供电可靠性。

赋能示范工程:多端口柔性互联提升区域电网弹性

    在核心装备突破的基础上,研发工作进一步向系统集成与规模化应用延伸。依托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学院技术团队主导了多端口柔性互联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控制策略研发,并在多个城市配电网中成功投入运行。

    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城市电网局部线路过载、电压波动频繁、新能源消纳困难等长期运行瓶颈,实现了不同配电线路或台区之间的功率互济与电压主动支撑,将传统“被动式”配电网升级为“主动式”柔性互联系统。核心装备经技术成果鉴定,功率密度和影响速度等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示范工程的顺利投运,成为区域电网升级改造的标杆案例

引领技术前沿:有力支撑配电网灵活性升级

    从关键装备突破到系统集成与推广应用,标志着电气工程学院在柔性配电领域已形成完整的“技术研发-装备研制-工程应用”创新链。这标志着学院已具备从核心装备突破到系统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研发的高功率密度柔性互联装置及多端口系统,已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有效支撑配电网从传统运维模式向“智能柔性、开放互动”转型,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及多元负荷增长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方案

    未来,电气工程学院将继续发挥其学科与人才优势,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我国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持续贡献“上电力量”。



供稿 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