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潮涌,绿电奔流。2025年暑期,上海电力大学“核链山海”实践队十余名师生奔赴浙江苍南,围绕“双碳”目标,以 9 天沉浸式调研,解码核能全周期链,探寻“两山”转化路径,用青春笔触写下能源强国新注脚。
走进大国重器,读懂“一度绿电”的诞生
在三澳核电 115 米观景平台,720 万千瓦的“华龙一号”核岛巍然矗立。队员们依次走进核电科普馆、综合指挥中心与智慧工地:三道安全屏障、3D 反应堆模型、卫星全景监控,让“核”不再神秘;数字孪生、无人机“智检”、110 kV 变压器“风冷+水淋”双重降温,展现能源生产与调度的极致安全与高效。
当得知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4368 万吨,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大国重器”背后的绿色动能。
队员参观核电科普馆
实践队走访苍南县供电局 走访苍南无人机应用(大数据)中心
俯瞰山海滩涂,丈量“两山”转化的坐标
从海上风机到渔村沙滩,队员们用脚步绘制“绿电文旅地图”,串联起“山—海—电—旅”的共富新场景。项目围填海完全避让沙滩,深海选址、岛礁修复,让“绿电”与“蓝海”共生;渔业碳汇、红树林碳汇等蓝碳交易试点,助力苍南打造全国首个自主负碳海湾。一幅“海上风电+滩涂光伏+生态核电”的综合能源画卷徐徐展开,印证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县域实践。
眺望海上风机 实践队于智慧工地平台学习
聚焦技术痛点,贡献青年方案
前期调研中,队员们发现核电站冷却水系统普遍采用工频定速水泵,能耗居高不下。团队提出“常规岛闭式冷却水变频改造”方案:通过调节水泵转速替代阀门节流,预计降低厂用电率 0.5% 以上;核电技术部门表示核安全是最主要的,核电技术部门一直有在研究相关课题,后续如果有机会可以邀请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实测研究,为清洁能源再加一把“节能锁”。
于苍南县环保局调研 与核电技术部门开展座谈
对话企业课堂,把准人才刚需
座谈会上,人力资源部袁林主任给出“招聘密码”:复合型人才最受青睐。“在双碳赛道上,懂电力、会数据、精管理的毕业生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同学们在现场就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与企业导师深入交流,校企双方达成共建实践基地的初步意向。
实践队与核电站展开座谈
绿电科普进校园,把“双碳”种子埋进童心
在苍南县少年宫公益暑托班、苍南县工人文化宫,队员们化身“电老师”,基于所学专业特色,组织了“绿电山海间”的科普宣讲活动。用风车模型、光伏小车、核燃料组件教具,为 60 余名小学生开启“绿电山海间”科普课堂。“原来电可以这么干净!”孩子们纯真的惊叹,成为此行最动听的山海回响。
实践队进行科普宣讲
从核岛到滩涂、从调度中心到少年课堂,9 天的苍南之行让“强国一代”深刻体悟:能源转型不是遥远口号,而是一场人人可及的接力。上电学子将持续把论文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绿电山海间,让青春与祖国同频,与时代共振。
原文链接:https://life.china.com/2025-08/15/content_475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