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热爱外语教育事业,是学生们眼中和蔼可亲的长者……从教40年来,始终坚守教书育人理念,站好三尺讲台,落实立德树人,他就是原外语系退休教授唐俭。
唐俭在20世纪60年代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在黑龙江大学担任专业英语教师,其间担任黑龙江省高考英语阅卷组总负责人长达8年。1996年任硕士生导师,并担任黑龙江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一职,曾获1994年黑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1年进入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任教,2004年、2006年先后两次荣获上海电力学院“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荣誉称号。2007年退休。
坚定执着,专注事业结硕果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唐俭,坚定地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当被问起最初为什么选择英语教育事业时,唐俭感慨道:“那是在1967年,当时中国与亚、非、拉、美国家建交,国家急需大量外语人才,在教师的岗位上能为国家培养外语专业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的使命。”就这样,唐俭在其热爱的岗位上奉献了一辈子。
唐俭在英美文学、翻译、英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有较深的造诣,研究的方向丰富而广泛,曾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翻译》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主编黑龙江省自考指定教材《高级听力教程》,以及《新编电力英语教程》中的《电力英语写作》部分。
唐俭最大的爱好是影视剧的翻译工作,他曾翻译过《神秘的陌生人》《达尔文》等影视剧,《二十世纪的光——激光》等科教片。影视作品的翻译工作充实了他的教学内容。1989年,当时信息获取还不是很方便,唐俭从国外运来17箱关于学术研究的书籍,开展外语教学研究。
情系教育,躬耕教坛传帮带
从教四十载,唐俭有着非常丰富的外语专业教学经验,渊博的知识、独道的讲解方法总能给后辈诸多启迪。来到上电后,起初同学们对英美文学提不起兴趣,为了激发大家的兴趣,他让学生们背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当同学们都能大胆且字正腔圆、流利地背诵时,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唐俭说,“新时代青年学子要通过加深对外国文化的研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一份努力。”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老兵,唐俭不忘传帮带的责任。他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唯有“严”字当头,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不负重托。“严”就是要严谨治学,以身垂范,在求知的路上一丝不苟,还要知难而上,越是难的课越是要教好。
出于多年的习惯,唐俭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到年轻教师班上听课。他说,“年轻教师往往会有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听课可以博采众长,这也建立起了新老两代人的沟通渠道。”同时,他也欢迎年轻教师到自己班上听课,尤其是英美文学课、翻译课、电影赏析课,有一位年轻教师曾坚持听了他一个学期的课,这让他大为感动。
发挥余热,立德树人谱新篇
“快点!老教授已经在那里等着了。”顺着“三好堂”外的路望去,一位老人站在树下,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零零散散地洒在他的身上,看到同学们朝他走去,他笑着迎了上来。参与见面会的杨帆同学回忆道:“当时看到唐老师精神矍铄、和蔼可亲……我们跑着过去,和老师打招呼,边走边聊。”退休后的唐俭老师每年都会来校和学生们见面,有时是独自乘车来到临港校区为同学们授课,有时是作为特邀学业导师在工作室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有时是为同学们的就业、升学写推荐信……
特别是每年秋季学期,唐俭都会专程来到临港校区,为外国语学院学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职业启蒙。他号召同学们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唐俭每次来校开会,也会和结对帮扶的学生们见面,聊聊他们的学业问题和未来规划等,其中2014级的陈康妮同学得到了唐俭的推荐,顺利考入伦敦大学学院(UCL),并在毕业后进入联合国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