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课程到社会实践,从求真求知到身体力行,从个人发展到团队合作……顾榕不只是一个实践者,更是一个引领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他用行动践行誓言,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科研的精神,以梦为马、砥砺前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榜样——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顾榕同学的故事。
勤学善学 步履不停 全面发展争第一
顾榕是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21级材料化学工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中共党员。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却从未因贫困停止奔赴理想彼岸。他勇于追求卓越,在学习上,他踏实勤奋,讲求效率与方法,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异,立志用化学研究回应国家重大需求。研究生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课程一等奖学金”等奖项,以及上海电力大学“青春榜样——年度人物称号”“优秀学生标兵”“优良学风先进个人”“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等10余项荣誉。
身先示范 服务同学 科技创新优机制
顾榕担任班级班长、学院测试中心助理、科创服务工作团队主任,是同学们的科研领路人。在任职期间,他精心策划、细心部署、严格把关、不畏繁琐。他协助学院组建了首届科创服务工作团队,推进本硕联动的科创服务机制,实行科创项目定期考察,开展学院科创讲座沙龙,多次组织科创成果进社区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参加科创活动的积极性,最终科创活动参与人数、科创立项数、科创参赛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顾榕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扫描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拉曼、XRD等多种大型仪器的操作技术,探索了原位红外,原位拉曼,原位XRD等高端测试与分析技术,目前已获得了扫描探针显微镜(SPM)测试资格证书、厦门大学电化学研究暑期学校的结业证书等。他不断精进自己的科研技能,并将这些技术无私地与同学们共享,为全校师生公测服务。
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踏实稳重的行事作风让他收获了同学们的认可和老师们的赞赏,这也成为了他继续扎根科研工作、服务同学的动力。
攻坚破浪 屡创佳绩 科技强国看我辈
顾榕热爱化学实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他积极投身化学研究,但科研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研究初期对专业方向的迷茫、研究过程中没有进展的焦虑以及文章难以发表的落差,都让他挫败失意过。但这也让本来急性子的他逐渐慢了下来、稳了下来。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耐心教导中,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在与同门的合作中,不断累积经验;在一遍遍的参赛材料修改中,不断增强耐性;在一个个灯火通明的夜晚里,不断加深对于专业与课题的理解。科研真的很苦,但他从来不怕。他就像一颗沙子,将自己不断的打磨,即使再疼再累,都埋在心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不懈地钻研后,他着眼于国家储能技术的瓶颈问题,研究解决了锂电池在超低温(-40℃)下失效机制,拓宽了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突破性的使得锂电池在超低温下容量保持率高达90%,该研究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军事、国防建设、深海探测的发展。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化工领域公认的三大顶级期刊之一《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和材料学科顶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研究论文,以第二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化学类顶刊累计发文5篇,并申请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上海市特等奖、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上海市银奖、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三等奖、第十届新材料大赛上海市一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他们的作品也受到了《人民网》《青年报》《青春上海》等十家主流媒体报道。
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多次进行学术报告,通过参加过国际能源材料化学大会、全国锂硫电池大会、全国钒钛资源大会、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大会等,带着诸多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因此也受到了业内资深教授的鼓励和支持,认可他的研究能够满足国家对于高能量密度和耐低温电池的需求,为储能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这也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