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启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5所试点高校发布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并与企业签约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正式启动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上海教育》5月1日刊推出“让教育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上海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企’动”专题。聚焦5所试点高校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范式,请书记、校长一起就如何与行业精准对接、紧密合作培养新时代应用本科人才,畅谈各自思考。
破局立新 全面深化 打造卓越能源电力工程师的摇篮
在“双碳”战略加速落地,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作为首批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高校,上海电力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专业链熔接产业链、学科端直通需求端”为核心理念,率先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从体制机制、专业结构、人才制度等方面入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浪潮中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能源电力人才培育之路。
01从“学科逻辑”到“产业需求”的战略重构
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正加快构建,对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带来新挑战。同时,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尤其是临港新片区先导产业的崛起,更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要求。作为一所能源电力特色地方高校,上海电力大学始终在探索如何立足办学特色及优势,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学校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提升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
面对国家能源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学校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器”,打破传统“学科本位”的桎梏,打通边界壁垒,让能源电力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将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的需求前端,以多元化办学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继而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服务能力和贡献度。今年3月,基于“培养适应区域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学校正式发布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开启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
02深度构建“双元协同”的育人生态
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让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海电力大学以“双元制”育人模式为突破口,深度构建起校企协同的“双主体”育人生态圈,让企业从人才培养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探索构建适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适合本校校情的联动改革机制。产教深度融合,将产业、行业先进技术和标准融入其中,基于真实问题开展项目设计实践课题,让学生接触真实生产场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推动学校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既懂理论又懂生产”的教师队伍。上海电力大学以师资转型为“突破口”,全力打造双师双能型队伍,深化“校内教师送出去充电、企业导师请进来赋能”的双向流动机制。组织新进教师进企业认知实习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赴企业挂职;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教授”。当前已有来自国网、南网、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华为、特斯拉、宁德时代、上海能建、晶科电力等企业的百余位工程专家走进上电课堂,带来产业一线的技术与案例,这种“真题真做”模式已成为学校的教学常态。
03从“试点突破”到“全面升级”的未来跨越
在这一轮改革实践中,上海电力大学以两个学院三个专业为试点,一院一策、先行先试,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加快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今后,学校将在试点改革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将新能源作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能源电力类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和衍生孵化,以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特色发展,打造“大能源电力”应用型本科专业群。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全要素的升级改造,使专业建设更加适应“双碳”战略、新能源转型升级、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以打造卓越能源电力工程师的摇篮为愿景蓝图,以培养“能源情怀深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动手能力强、思维方式新、未来发展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上海电力大学正以此次改革试点为契机,致力于经过数年改革实践,形成具有能源电力特色的国内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能源电力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保障提供好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文丨通讯员 樊丽达 本刊记者 陈之腾
作为能源电力特色高校,上海电力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为导向,瞄准产业升级痛点,从“学科本位”转向“产业需求本位”,率先启动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
01思路破题: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需求前端
国家能源转型急需大量既懂技术又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将学科链嵌入产业链。上海电力大学根据企业实际绘制了“产业人才需求图谱”,图谱显示未来五年储能、海上风电等六大领域岗位缺口超2万人。基于此,学校的应用型改革将凸显“三个突破”:一是建立“企业需求—专业调整—资源投入”的快速响应机制,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二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推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深度融合;三是将行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今年3月,学校发布《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构建“需求导向、动态调整、产教协同”的新机制。学校紧紧围绕上海“3+6”产业布局,对接临港新片区先导产业,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区域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着力构建“双元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先期推进2个学院、3个专业的试点改革工作,并计划至2027年,拟再推广建设集成电路、新型电力系统等相关5个左右“双元制”专业(群),预期年人才培养规模达800人。
02模式破局:构建“双主体”育人生态圈,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为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学校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在专业设置环节,成立由行业产业主导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委员会,企业委员占比超50%,负责调研产业需求,为专业设置提供决策依据,确保专业紧密贴合产业发展。在招生选拔上,探索多元化方式,吸引具有创新潜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校企深度合作,将产业、行业技术标准融入其中,注重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例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试点专业开设“企业定制课程模块班”,根据企业需求设置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贯通式企业实践;设计了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企业实践四环节驻企实习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基于企业需求的实践中成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试点专业围绕“AI+能源电力”重构课程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占比,灵活动态设置企业需求化模块培养体系。以全栈技术方向模块为例,校企联合构建教学团队,采用最新行业知识和企业案例,基于真实问题开展项目设计实践课题,让学生接触真实生产场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03人才破圈: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跨界转型”
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推动上电—临港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高水平产教融合平台建设。通过“引企入教”的方式,共建高水平实验室、实习实训平台及产教融合课程。学校与百余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开发了48门校企合作课程和一系列覆盖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虚拟仿真课程群,覆盖全校70%的工科专业。除了把企业人才“引进来赋能”,学校还主动把教师“送出去充电”。从2023年起,上海电力大学实施“双师型”教师提升计划,要求新进教师至少拥有6个月企业实践经历,并选派骨干教师赴头部企业挂职。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校企联合开发的《智能微电网运行与控制》等12部教材被全国50余所高校采用。
04机制破壁: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建立“全周期”评价体系
学校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系统实施了人才培养评价改革。以应用能力培养为评价导向,以学生评价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改革评价考核制度。在考核评价环节,学校将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行业企业特别重视的能力维度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对学生学业情况的跟踪和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确保试点改革顺利推进,学校在资源投入和教师职称评定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学校设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专项经费,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和支持力度。
人工智能技术及电力系统应用》课程答辩
学生在上海交通大学临港智能制造中心参观实操
更多内容详见《上海教育》5月1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