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锻造一批具有忠诚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的青年大学生政治骨干,3月至5月,我校举行2025年第十五期基层团干部培养班,来自9个学院共38位优秀团支书和班长参与集中培训。
本次培养班以“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为主题,采用小班化教学,将专题讲座、户外实践、青年论坛、文件研读、小组讨论、骨干访谈、理论宣讲比武等融为一体。
在专题讲座环节,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书记、副所长张聪慧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力推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从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体系布局、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实践、全球科技变革趋势与挑战、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未来展望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她勉励学员们,立足专业,找准定位,久久为功,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贡献上电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临港新片区团工委书记杨浩昊以“让青春与年轻的城共成长”为主题,从开放新高地、产业体系、宜居环境、创新创业首选地和人才政策等五个方面对临港新片区进行全面介绍,并重点就应届生落户、购房租房、实习补贴等方面的利好政策进行了详细阐释。他强调,临港新片区正大力推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扬帆计划、社区青春行动计划等,勉励学员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中来,让青春与年轻的城共成长。
青年报社总编办副主任黄烨以“当新媒体遇上Z时代”为主题,系统阐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逐一分析抖音、微博、快手、微信、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当红新媒体的突出特点,细致描摹了Z时代青年的用户画像,并重点从“谁来讲、讲什么、如何讲”等三个维度全面讲解了如何有效做好新媒体工作。她指出,唯有准确把握Z世代群体的话语喜好,创新话语表达“跨越代沟”,才能真正做到以“年轻态”破圈,以“硬价值”引领。
清明节前夕,学员们来到红色泥城主题馆,隆重开展“缅怀先烈·薪火相传”清明祭扫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员们手捧鲜花走到英烈纪念碑前,静默肃立,在国歌声中向英雄先烈致敬,表达哀思。
在青年论坛活动中,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潘镜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秋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于勇越、经济与管理学院袁晴等四名优秀学生代表,分别围绕志愿服务、团支部建设、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分享,为学员们工作提质增效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参考。
在文件研读分享会中,学员们认真研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等相关文件件,并深入交流心得体会。
在小组讨论中,学员们围绕基层团干部如何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做好正确的价值引领,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学业就业、成长成才,如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等议题,激荡思想、凝聚共识。
在骨干访谈环节,学员们结合基层团干部的成长之道,深度采访第九期大学生骨干培养班优秀学员,倾听奋进故事,探讨工作方法。朋辈榜样的引领激发了学员们争先创优、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在理论宣讲比武环节,选手们紧扣“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这一主题,以“小切口”展现“大视野”、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真切表达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的使命担当。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
结业典礼环节表彰了1个优秀小组、8名优秀学员、4名优秀工作人员。电气工程学院侯春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吴厚霖围绕培训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
一直以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校团委高度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工作,构建了“初级团校、基层团干部培养班、大学生骨干培养班”学生干部梯队培养体系。接下来,我校各级共青团组织将始终牢记“政治学校”的定位,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进一步凸显青年政治引领功能,为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高水平大学贡献青春力量,在为党和人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体现担当作为。
校团委 周长长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