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统战之力探振兴新韵 融民族之情赴时代新程——我校第八期“统战沙龙”走进浦东新区老港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推动民族团结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度融合,切身感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老港镇的生动实践,4月25日,我校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骨干成员,少数民族教师代表以及数理学院预科班民族学生代表,在校党委副书记、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仰颐,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凌的带领下,走进浦东新区老港镇,开展以“聚统战之力探振兴新韵 融民族之情赴时代新程”为主题的第八期“统战沙龙”活动。

老港镇党委书记沈旗峰、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挂职老港镇副镇长时帅、老港镇党委委员邵妤热情迎接我校统战人士一行。座谈会上,沈旗峰重点介绍老港镇的基本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他指出,近年来,老港镇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生态农业、民俗文化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仰颐表示,高校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她期待双方能够在更多领域达成合作共识,加强地校合作,特别是在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双方还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座谈会后,我校师生来到大河村展示厅。通过工作人员专业讲解,结合展示厅内丰富的图文资料、实物展品以及多媒体展示,大家全面了解大河村历史变迁、民俗文化以及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从传统乡村向现代化、生态化、宜居化转变的历程,深入领略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第二站,师生们走进老港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技术人员详细介绍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流程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废弃的秸秆、畜禽粪便经先进技术和设备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燃料等有用资源。大家实地参观处理车间,亲眼见证变废为宝的全过程,深切感受到科技对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中发挥的强大推动作用。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浦东红窑。这座由1969年建成的砖窑厂改造而成的文旅地标,保留了高大烟囱与古朴窑洞,集文化旅游、艺术创作、休闲娱乐于一体。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在场师生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也引发了大家对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此次参观学习,让统战人士和少数民族师生沉浸式领略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和老港镇在生态、产业和文化等领域的丰硕成果,同时也为学校与老港镇搭建起沟通合作的桥梁。仰颐在活动座谈中勉励大家,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智力优势,精准锚定合作方向,在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与地方村镇开展深度合作,为乡村振兴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高校力量。她特别对少数民族学生寄予期望,希望他们当好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既要学好专业知识,用科技助力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也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青春力量。

本期沙龙由党委统战部主办,民盟上海电力大学委员会承办。我校“统战沙龙”将持续搭建集学习宣传、凝心聚力、联谊交友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育平台,畅通校党委统战部与民主党派、统战团体、无党派人士的交友渠道,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为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现更大作为。

党委统战部 数理学院 民盟上海电力大学委员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