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积极探索工程创新新范式,提升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级,3月24日下午,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在杨浦校区行政楼九楼1号会议室和临港校区学术楼301会议室同步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凌文教授应邀作“工程创新新范式与电力能源转型”专题辅导报告。校领导、全体中层干部参会,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顾春华主持。
凌院士从宏观的政策背景出发,结合个人研究与工作实际,围绕“深入学习领会新质生产力理论”“科学技术工程与工程创新范式”“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转型”“战略科学家与我的创新实践”“从管理向治理的伟大变革”等方面展开,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到能源转型的路径设计,从战略科学家的创新方法论到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深入剖析了工程创新新范式的内涵和特点,揭示了能源革命的底层逻辑,展示了电力能源转型的广阔前景和发展趋势。凌院士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和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包含产业“新”、预期“新”、内涵“新”、动能“新”、治理“新”等五个部分,我们要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升华。他引用DeepSeek、鸿蒙操作系统和华为Mate60系列手机等案例指出,原始创新与工程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通过系统工程实现部件落后下的整体领先,构筑新型创新生态与治理体系。凌院士结合大量详实的最新数据,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转型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强调指出要加快推进规模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能源系统智能化,着力打造“绿数+绿算+绿能+绿网”的多能耦合高效利用的智能能源体系。此外,他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强调指出跨界领导力需要具备“专、宽、高、远、筹”等五个方面的要点。
顾春华在总结中指出,凌院士的报告立意高远,有深刻的思考、有创新的探索,诠释了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以系统工程思维为高校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推进提供了方法启示,为我校更加积极有效地服务“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我校的科研和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全校上下要进一步强化思维范式创新,加快学科融合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服务能源转型的转化能效,为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作出上电贡献。
党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