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智能化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们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未来的高质量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人工智能微专业于2024年6月开始面向校内首招,经过为期两周的线上授课和基于希冀平台的实训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首届来自人工智能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41位同学参加了理论和实验实训,均顺利通过第一阶段3门课程考核,并获得英伟达深度学习基础认证证书。
首门课程《人工智能产业前沿技术导论》由计算机学院张传林、范自柱教授及自动化学院夏飞老师联合讲授,本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发展技术概况、深度学习概况、电力智慧视界、人工智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应用概况、大模型技术概况、学生对于人工智能发展前沿技术研讨等环节。全部授课内容采用教师科研项目及企业真实案例,与能源电力行业紧密结合,对于现有学校课程体系有较大补充作用。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包括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旨在让学生们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平衡,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和技术应用,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机器学习基础》课程涵盖英伟达的深度学习基础认证培训课程、机器学习基础理论与实验等环节。彭源老师作为英伟达深度学习中心校园大使讲授深度学习基础,学生系统地学习了英伟达深度学习基础课程,了解了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原理、工具和实现方法,并在英伟达平台上完成了实验,最终全部顺利通过英伟达认证。栗风永老师讲授机器学习基础,包括机器学习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并带领同学们在希冀平台上开展机器学习基础实验。
第三门课程《人工智能技术实训》由计算机学院徐曼老师与卢芳芳老师共同开设,采用个性化实验实训的创新方式开展,学生基于前序课程对人工智能基础的学习和对前沿技术的了解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基于希冀平台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学生在4个实验模块中自主选择一个完成,包括“大模型算法架构实验模块”、“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实验模块”、“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实验模块”和“强化学习和智能游戏实验模块”,通过在云桌面开展实验,每个实验项目通过自动测评后开展下一项实验,研究生助教全程参与指导。课程考核包括系统自动测评、提交实验报告与与汇报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学生平均在线时长为1200多分钟,成绩表现较为优异。
上海电力大学近年来积极致力于各类新型微专业建设,本年度不仅开设了人工智能微专业,同期进行的还有上电-特斯拉现代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微专业与集成电路微专业。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努力探索我校传统专业开展“人工智能+能源电力”的课程支撑体系改革,适时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课程体系”,以其学习方式灵活、学制短、内容新颖等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助力我校“双碳”背景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交叉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人工智能赋能绿色能源行业,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型电力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能源电力数智化人才培养开辟新篇章。
教务处、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数理学院、电信学院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