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校园风貌
上海电力大学与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沉浸式红色情境剧《王孝和》,生动演绎了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王孝和烈士的红色故事。
2017年6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程志强博士应邀到上海电力大学授课。
2021新学年开学季,作为我国3所电力大学之一,今年建校70年的上海电力大学从全国各地迎来了又一届新生。
缘电而生,倚电而立,随电而进,为电增光。来到这座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校,萌新们首先接受入学教育,主题便是“能源情怀”。“能源情怀”是什么?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内外到校内外,上海电力大学一直探索并实践着。
“能源情怀”服务能源战略
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除了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驱动外,既掌握世界能源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更兼具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上海电力大学致力于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在实践中认识到工科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思政教育领域的“两张皮”现象。为破解这些难题,学校将“能源情怀”融入育人全过程,并形成与之相应的思政教育交互机制。
“能源情怀”作为全校育人核心理念,是家国情怀在能源电力行业的使命彰显,是人文精神在工科教育中的情怀塑造,是能源电力人才的不懈追求和坚守,是立足能源国家战略涵养出的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大担当,也是我国能源人才培养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经过多年制度设置和改革创新,全校动员、部门联动、师生协力,上海电力大学逐步以“能源情怀”为主线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可复制推广的工科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模式,人才培养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得到全面巩固和加强。
让每门课程都带着情怀
今年,在上海电力大学“读懂中国从电说,百年党史学讲做”主题演讲比赛中,学生选手们从西藏羊八井的地热试验电站到甘肃天水回民村的电力扶贫,从100多年前上海的第一盏弧光灯到如今96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万家灯火,从世界上最高效的燃煤电厂运行到落实“双碳”目标,声情并茂讲述了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电力故事,体悟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情怀,以及电力人“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担当。
思政教育提升学科素养,能源情怀强化学科育人。作为“电”字头院校,上海电力大学以能源电力学科为主线,构建“面向需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能源电力”特色学科体系,构建“大能源电力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近年新增“能源互联网工程”“能源服务工程”“新能源科学与技术”“核电技术与控制工程”等新兴工科专业,形成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体系完备的能源电力学科学位授权体系。同时,将“习近平关于能源战略的重要论述”“新时代的中国能源战略”“能源精准扶贫”“疫情防控中的电力担当”等“能源情怀”载体有效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与爱学校、爱专业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受到学生、督导和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
不论是专业教学还是通识教学,能源情怀在课程育人中让每门课带着思政味。学校将能源情怀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强化以“能源情怀”为主线的课程思政群建设,已建设包括“能源中国”“信息之光”“丝路之光”等特色课程在内的165门课程,占全校课程数的15%。又如校党委书记通过上海教育电视台“周末开大课”的大众传媒平台开讲《电亮新时代力擎新使命》;开设选修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针对学校专业和育人特色,设置能源情怀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在潜心学习中升华爱国情、报国志。
到去年底,全校获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11门,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上海市优秀教材28本。
从校园到行业协同育人
今年,上海电力大学和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沉浸式原创红色情境剧《王孝和》在杨树浦发电厂成功首演。该剧从策划到演出耗时两年,校企联合成立“王孝和烈士史料挖掘项目组”开展具体工作。这部以师生为主体创排的剧目,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人阶级杰出代表王孝和带领上海电力行业工人同国民党反动当局英勇斗争并壮烈牺牲的故事,通过还原红色故事,阐释、传承电力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这仅仅是将“能源情怀”融入大思政的一例。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能源情怀都成为育人内涵。学校推动从“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的创新性转化,依托思政教育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职业生涯实习基地构筑社会实践载体,如连续10年举办以“绿色电力”为主题的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学术论坛,建立全国首家研究生思政教育基地——上海院士风采馆—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以院士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引导教育学生。此外,深入全国首个绿色煤电企业——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实施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
抱持能源情怀,投身科技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海电力大学完成的“首座大型海上风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助力建成了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校不断强化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创新研究,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的产教资源,推动校企共建上电-特斯拉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共同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教学团队和特色项目,推进能源电力特色标杆企业合作基地、校企合作“金课”与教材、高水平科创竞赛、虚拟仿真平台等整体建设,以能源情怀凸显产教融合特色。
多年来,“能源情怀”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提升了协同育人水平。截至2020年年末,全校共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和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
电力工程师摇篮对口立功
2021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周庆志,目前任职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果洛供电公司,是一名基层电力工作者。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的他,曾有机会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就业发展,但他毅然选择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偏远艰苦地区践行能源情怀。用他的自己的话说:“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选择,也是身为电力人的坚守!”
以能源情怀强化行业使命担当。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检验思政教育务实性和有效性的标准。在临港新校区,依托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批准的全国首批、上海首个在网运行的上海电力大学“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开发设计“绿色校园能量转换、收集与EMS管理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获批2020年上海市级虚拟仿真实验类“一流课程”,将能源情怀浸润学生心田,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能源战略、“双碳”战略的认识,增强他们社会使命感。此外,在多地能源电力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促进毕业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能源电力事业紧密联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厚植能源情怀的能源电力人才去了哪,“沉得下、留得住、用得好”也是检验思政教育成果的标准。2018年以来,先后有1200余项学生科创成果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奖项。学校与国家电网公司合作开展“定向+订单”培养计划,选拔培养学生到西藏、青海、新疆等艰苦偏远地区生产一线就业建功。近10年来,该校三分之一以上本科毕业生投身并扎根能源电力行业,成就了大批杰出校友。在近3年包含17所同类高校的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毕业生满意度评价”名列前茅。从近年行业反馈看,以华东地区为例,上海电力大学人才输出使能源电力企业人才当量密度提升了11%,达到45%;华东地区能源电力企业约三分之一的中层以上管理者是上海电力大学校友,学校当之无愧为电力工程师的摇篮。
2021年9月26日
原文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1-09-26&id=321664&page=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