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报》数字化赋能传统学科 协同反馈式培育人才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黄冬梅教授谈新工科建设

积极服务于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近年来,上海电力大学不仅在科研领域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并且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全力推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升级,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日前,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黄冬梅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幅充满活力的新工科建设的大学改革蓝图展现在记者面前。

打破专业壁垒 多学院聚力建新工科专业

在黄冬梅眼中,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蕴含着两层新含义:第一个“新”是新办的工科专业,即培养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紧缺专业人才,必须与新兴技术发展的需要紧密关联,与中国未来的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第二个“新”是要升级和改造原有工科专业的内涵,注入新工科的理念和元素,达到国家新工科建设的要求。

为了对接国家能源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完成紧缺人才的培养布局,上海电力大学打破了单一学院办专业的壁垒,建设跨多学科融合、多学院建设、多平台共享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以新的工科专业建设带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2019年,学校融合了自动化学院、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电信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和教学力量,新工科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获得教育部批准。今年又超前布局了3个新工科专业,学校综合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电信学院、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力量筹备了新工科专业“集成电路系统与设计”“能源互联网工程”“综合能源服务工程”。

优化升级改造 为传统工科专业注入新工科要素

黄冬梅告诉记者,新工科的第二个“新”,任务更艰巨,意义更深远。上海电力大学近几年正在根据新战略、新经济、新行业的需求,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标准,重构学校传统工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比如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就建立了大学生3D打印创新创业工作室和机器人创新创业实验室;电气工程学院推动前沿科研成果进课堂,进实验室;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推出的电子书院着重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大学生参加科创项目进行创新攻关的同时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经济与管理学院摸索出一套由知识点到能力面,由学习到应用实践的“课赛结合”模式,实现课程与创新创业大赛的融通和对接;计算机学院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推出在线微专业;数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学院、体育部等基础学院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推出面向全校学生的厚基培养计划。

黄冬梅介绍说,学校目前正在打造大能源电力应用型专业集群,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去重塑发电、输电、配电、送电、用电和管电各个专业学科,服务中国全电力产业链条人才的需求。

学校新校区坐落于上海临港新片区,这里汇聚了大量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一流高科技企业。深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推动创新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融合,是上海电力大学升级改造传统工科专业的工作重点。黄冬梅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已经与临港集团共建了人工智能学院,探索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方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正在二级学院进行试点,将建立协同反馈式机制,覆盖招生和培养环节的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形成闭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工程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和黏合度。

另外,上海电力大学还在探索通过“云大移物智”技术促进现有工科专业的升级。在黄冬梅看来,突发的新冠疫情也给了在线教育发展的好机会。

“上海电力大学不仅要打造更多自己的优质在线课程,也要引入国内外其他大学优质的在线课程,通过学分互认机制,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优质课程学习的机会,让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泛在学习培养终身成长的核心能力。”黄冬梅说。


作者:吴苡婷


 

 


原文链接:https://www.duob.cn/content.html?id=211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