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沪滇协作,服务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数理学院“云电先锋队”暑期赴云南滇北开展专项实践调研。团队在完成永仁县光伏产业调研后,重点考察了昆明市东川区石漠化生态修复项目与昭通市巧家县牛泥村光伏提水系统,探索光伏提水在解决区域发展难题中的创新应用。
在昆明市东川区四方地工业园区橄榄坡,团队实地调研了“光伏+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该项目创新融合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利用光伏板下沿集水槽收集雨季降水,并通过智能系统调控供水。据了解,该项目根据地势规划了四级修复区,区域植被覆盖率在光伏阵列覆盖下已提升至80%以上,项目双面光伏组件年发电量达131.6万度。不仅满足自身用水及滴灌系统运行需求,形成高效闭环,其显著生态修复成效更已入选国际推荐案例,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在昭通市巧家县牛泥村金沙江畔,团队深度了解了高落差光伏提水系统。面对近900米的垂直落差,该系统依托山体上铺设的600余千瓦光伏阵列供电,通过二级提水系统成功将金沙江水提升至高位水池。提升后的水流经管道输送至滴灌管网,有效保障了3000亩枇杷林的稳定灌溉。
在采访过程中,负责人李先亮介绍,如今光伏提水系统全天候运行,能耗成本较传统燃油方式降低约60%。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端远程监控水位、控制水阀启停,有效破解了“水在山下流,地在山上旱”的难题。
数理学院“云电先锋队”此次滇北之行,聚焦光伏技术在生态修复与高山农业灌溉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实地考察与技术交流,团队系统了解了清洁能源技术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应用成效与巨大潜力。后续,团队将基于采集的资料与数据汇总形成详实报告,为进一步深化沪滇协作、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应用提供有力参考。
数理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