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 李明福:砥砺奋进新时代 改革创新谱新篇 为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上海电力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砥砺奋进新时代 改革创新谱新篇

为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上海电力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李明福

2018619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上海电力学院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上海电力学院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时期,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十三五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努力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吹响了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号角。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目标引领新征程。我们要顺应时代呼唤,履行历史使命,总结经验,谋划未来,进一步动员和带领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凝聚和发挥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与力量,传承和弘扬学校优良的传统与文化,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全面开拓学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一、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卫工作党委的领导、关怀下,学校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科学谋划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使命,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办学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上。办学层次上台阶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科专业从2005年的19个增至目前的32个,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生源质量显著提升;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增长;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体系和结构不断优化,为形成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格局初步奠定了基础。思政教育上水平,积极贯彻中央16号文件和31号文件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四联动育人机制创新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机制,推进“能源中国”“丝路之光”等“中国系列”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显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应用型本科、中本贯通等试点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以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近两届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较好成绩。人才培养结硕果,多名学生荣获“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在智能汽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大学生重要科创比赛和学科竞赛中数度折桂,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屡获殊荣,在击剑、手球等各大运动赛事中摘金夺银,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上海地方高校中位居前列。

学科科研发展相得益彰。学校不断夯实学科基础,优化学科布局,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学科整体水平较快提升,学科建设紧密对应能源电力行业需求,以学科专业群对接电力产业链,形成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与环境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管理与经济、基础及人文等七个主干学科专业群;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势头良好,“面向智能电网的能源电力专业与学科群建设”项目获“085工程”支持;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在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取得较好成绩;电气工程获批上海市高原学科,环境工程学科成功入选上海市环境与生态IV类高峰学科协同建设;用工程类和文理基础类支撑学科与能源电力类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促进。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上海市电力材料防护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绿色能源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热交换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近五年主持国家“863”“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创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4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33项。

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学校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四个服务”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履行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责使命。输送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多年来承担各类少数民族专项招生任务、国家电网西部地区供电企业订单培养任务、核电人才校企联合培养任务,从国家利益出发,为推进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服务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以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长期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华能、大唐等发电集团及电力企业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企业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依托上海新能源人才技术教育交流中心、上海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上海电力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特色科技服务平台,完善面向重大问题的科研创新体系;围绕“一带一路”,成立能源电力发展战略智库、国际人才培养基地、海外挂职实训基地,教育服务足迹已涉及“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为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对接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依托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科技研发和产业孵化平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国家能源局华东监管局合作,以上海市电力和经济数据为基础,建成“上海电力景气指数”发布平台,为本市相关电力经济决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文化传承创新唱响主旋律。学校以文化传递薪火,以思想汇聚人心,着力培育上电精神和上电文化,秉持“爱国、勤学、务实、奋进”的校训,树立了“务实致用,明理致远”的办学理念。注重文化育人,持续开展入学教育、首日教育、毕业教育;组织学生参与95598国家电网供电服务热线等社会服务;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有效促进了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上电发布”“易班”“青春电院”等新媒体积极发声、引导舆论、凝聚共识,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培育校园文化品牌,一系列建设成果分别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一、二、三等奖。发挥文化引领功能,组织承办“上电论坛”“上海论坛2017高端圆桌会议”等高水平会议。学校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连续八次被评为“上海市级文明单位”。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积极推动本科交流生、硕士双学位、公派留学、暑期游学等学生海外学习实习项目,留学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德国、澳大利亚、越南、南非、马来西亚等国家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发起成立国际电力高校联盟,共有来自4大洲10个国家10所以电力为主干学科的知名大学加入,搭建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师资交换、学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平台;举办“能源与环境国际电化学论坛”“中澳校长论坛”“中国新能源国际领跑者大会”等高水平国际会议,促进教育合作共赢。搭建民间文化交流舞台,成立中葡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国际瑜伽节、留学生国际友人迎新会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国际文化交流渠道。

办学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学校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办学条件、服务师生需求,推进各项事业稳健发展。师资队伍质量显著提升,推进“汇智”工程与“领军人才造就”计划,加强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聘任了“双聘院士”1人;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已达51%,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办学空间不断拓展,新建杨浦北校区,修缮杨浦南校区,扩展浦东校区,临港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一期、二期项目即将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这将极大地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科研环境,开启发展的新阶段。基础建设持续加强,后勤保障日渐完善、校园网络与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科技防控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图书文献资源引进与数字化建设成效突出,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支撑。民生建设汇聚人心,坚持以师生为本,让广大群众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实施年度十大实事工程,逐步提升教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上海市职工最满意企(事)业单位”。

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学校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四个意识”,坚决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贯彻到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确保学校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加速前行;抓好顶层设计,学校的发展方向、改革路径和建设重点更加清晰明确;《上海电力学院章程》核准颁布实施,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章依规管理进入新阶段;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加强民主管理,每年召开教代会、工代会,通过党代会年会制推进党务公开,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日益凸显,先后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选优配强二级学院党组织书记,积极推动二级学院党政交叉任职,把党建和思想政治优势切实转化为二级学院的发展优势。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通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进教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凝练基层党建特色项目,创新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优秀共产党员用行动展现着党员风采,近年来涌现出的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增强了党在全校师生中的影响力和向心力。优良的党风带动了师风,促进了学风,安定、团结、向上的校园氛围日益浓厚。

各位代表、同志们,这些年来,我们内涵建设和外延建设双线推进、齐头并进,这在上海市属高校中是为数不多的,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挺过来了;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我们拼出来了;取得的成果令人振奋,我们干出来了!

十三年来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实践最宝贵的经验和体会是:

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任务。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学校改革发展优势,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穿于各项办学实践中,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被誉为“电力工程师的摇篮”。今天,我们更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为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郑重承诺,也是我校发展实践的生动写照。

必须坚持质量提升,特色定位。学校缘电而生,倚电而立,随电而进,我们之所以能立足电力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就是牢牢把握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谋篇布局,在智能电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电力安全等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领域形成自身优势,在助力国家、行业发展中实现学校的发展提升。坚持发展特色,保持发展质量,这是学校提升综合实力、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战略。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发展。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任何有成就的事业,都是一代代接续奋斗、推进改革的结果,都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我们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注重机制弥补,通过改革切实整合和发挥学校的优质资源,推进内涵发展,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巩固改革成果,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坚持用改革发展凝聚人心,用改革发展提高效率,这是学校永葆发展活力、增强办学实力的动力之源。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汇智聚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过去的发展成绩所依靠的就是广大党员和教职员工。通过“外引内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人用人”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学校为广大教职工成长和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教职工才能更加积极主动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全校师生员工,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团结向前,这是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新跨越和新腾飞的重要法宝。

以上是学校全体党员干部、师生员工不懈探索和努力实践所得出的主要体会,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实现新一轮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基本经验。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靠的是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关怀支持,靠的是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在不同历史阶段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为我们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厚爱支持和广大校友的鼎力相助,归功于全校师生员工的同舟共济、顽强拼搏。借此机会,我们要向所有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领导们、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与党和人民的要求、与师生员工、社会各界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标地方应用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存在短板,水平层次还不够高,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人才培养质量与快速发展的企业、行业、社会的要求尚有差距,教学体系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科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对能源电力行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显著;二级学院的主体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与管理重心下沉不相匹配,办学活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拔尖人才、领军人才、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引领效应尚未充分显现;部分党员干部的改革意识、创新精神和工作状态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征程、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从严治党力度有待加强,基层组织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才能在新时期实现新的跨越。

二、学校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同志们,初心催生力量,使命呼唤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召唤,面对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地方“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面对学校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发展局面,我们要以“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担当意识,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果敢的行动,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更好地服务于上海、长三角、华东乃至全国的能源电力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成为我国能源电力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基地。

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发展使命,学校进一步制定了分三步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2020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综合实力、办学质量显著提升。

——2025年前后,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明显增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成效初现,优势学科更加突显,主要可比性指标再上新台阶,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突出,办学综合实力整体提升。

——2035年前后,优势学科进入一流学科行列,办成中国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响应社会需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主线,以加强党建为主心骨,坚持“育人为本、教学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合作荣校”的发展思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基本方法,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在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以发展为主题,遵循“有序、开放、人本、协同、创新、转型、优化、聚焦”八大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尽快步入地方高水平高校行列。

以改革为主线,把握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的原则推进综合改革,构建好“四梁八柱”,不断释放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做出新贡献。

以加强党建为主心骨,更好的服务中心和大局,持续落实党委“三大主体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工作机制、优化队伍建设、强化责任担当,以党建引领发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学校办学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同志们,“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面对学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不忘初心,勠力同心,向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我们已经下定决心、务必团结一心,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也必定能够实现!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与主要举措

今后五年,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特殊时期,“特”就特在是改革的攻坚期、转型的关键期、发展的爬坡期,工作千头万绪,这三个特点决定了要更加注重办学活力的释放、更加注重转型阶段路径的形成、更加注重人才加机制的动力。概括起来就是要着力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坚定不移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将持续深入贯彻全国、全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政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按照《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意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系列配套方案,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形成网格化工作格局,实现职能部处与二级学院之间“条块结合双主体、上下联动一体抓”全面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平台机制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努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有效发挥教师教书育人主体作用和各门课程的育人职责,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完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针对本科生、研究生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开展主题教育、团学活动,持续推进学生资助、学业导航、心理健康辅导、职业发展和就业服务等相关体系建设,形成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支持机制;完善网络思政长效机制,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学校思想政治和舆论引导新媒体矩阵,发挥主流思想文化聚合引领功能。进一步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培训制度,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指导员、党建组织员、思政宣传员队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以申报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目标,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育人的坚强阵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舆论阵地管理,做好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

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决老问题,适应新要求,这是我们这一特殊时期面临的特殊要求,办法唯有改革创新。学校将对照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遵循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进一步加强战略谋划,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释放办学活力为核心,以构建新的教学科研体系为关键,推出以二级管理为核心的体制改革以及相匹配的人事、财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国际化、后勤保障等主要领域的改革,构建“四梁八柱”的综合改革框架,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循序渐进、强调重点突破,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解决学校当前建设和未来发展中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实力和发展竞争力。进一步明确改革重点,关键要做好两个“强化”:强化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校院管理职能和关系,强调校院二级的发展共同体责任,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构建科学合理的二级学院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释放二级学院的发展活力;强化推进运行机制改革,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为重点,通过科学定位、分类指导、目标导向、绩效考核,优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倒逼新理念的形成、新文化的塑造,促使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主动谋划思考、主动靠前作为、形成千钧重担众人挑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学校内部治理能力,逐步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学校要把人才工作放在战略高度,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着眼学科、专业、人才的一体化思考和建设,抓好引领性人才、支撑性人才、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结构合理、衔接紧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进一步推进“引才工程”建设,围绕学校的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支持高端人才引进,重点实施“特聘教授”“光明学者”“人才特区”等人才支持计划,拓宽高端人才刚性引进渠道,扩大柔性引进的范围及形式,完善人才引进的相关规定,强化二级学院在人才引进和评价中的主要作用。进一步推进“育才工程”建设,聚焦国家战略、重点领域,积极实施电力特色培养、国内外进修、学术带头人培养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计划;着力开展产学研践习,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集中资源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支持力度,完善各类优秀人才和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发展计划。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创新工程”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目标导向、分类管理、激励约束、双轨融合为方针,健全用人机制、优化考核机制、完善分配机制;探索高校人事管理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以人才流动旋转门等更为灵活的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岗位聘用机制,合理晋升职务职级,加快推进管理、服务与支撑队伍改革;强化人才激励与约束,不断拓展教师发展平台,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建设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通过稳妥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队伍潜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定不移地推动教学体系转型。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能源电力经历着革命性变化,对人才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新变化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新需求,以强化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要重点在优化体系布局和培养模式方案上做好文章,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切实系统提升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一流本科、新工科、应用型本科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工程教育认证、本科专业审核性评估为重点,推进教育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本科专业体系及其动态调整机制,巩固优势专业,打造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建设优势、特色、一流的专业群。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贯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新理念,修订完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稳妥推进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进一步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健全校院两级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组织结构创新、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为重要抓手,积极引导二级学院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激发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活力;鼓励学院之间共建共享教学平台、优质课程及优秀教师资源;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系统地逐步改进教学链上的核心要素,切实推动教学体系的转型,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坚定不移地推进科研体系创新。科学研究是衡量现代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效能的科技创新。学校将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构建并完善“顶层规划、分级管理、协同合作”的科研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我校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学科建设水平,切实打破专业发展能力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这一主要瓶颈。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以上海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实体化建设为抓手,增强基地平台汇聚创新要素和支撑创新发展的示范效应,积极参与校外各类科技孵化平台、行业研发平台和企业研发平台,分期分批建设国家级、市级重大科研服务平台以及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为完成重大科研任务提供强力支撑。进一步加强组织机制创新,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促进科学研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优秀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融合,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整体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围绕能源电力主战场,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群攻坚,与行业企业集团总部加强合作,协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生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政策导向,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形成具有技术、市场和资本融合功能的科技服务产业链,不断提高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支持力。进一步推进科研政策优化,推进科研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建设,完善校院两级科研管理体系,通过政策导向促进校院两大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推动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组织创新、发展提速、特色凸显等目标的实现。通过有序推动校院两个层面创新要素的系统化改造,切实整体提升我校的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

坚定不移地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证明,国际交流合作对大学发挥着引导变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作用。学校将坚持国际交流合作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推进高层次国际化办学,深化国际电力高校联盟的校际合作、增建交流平台、扩大联盟成果,有效提升学校的海外影响力和知名度;选派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青年管理骨干出国研修,提升教师、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大力推动学生参加境外学术与文化交流,提高学生交流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加强海外引智工作,邀请国外高层次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和深度合作;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优化国际学生生源结构,完善学习管理、学业指导等工作体系,稳步提高留学生的规模和层次;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和国际能源电力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建设一批国际科研合作基地和联合实验室。进一步谋划合作交流布局,积极响应《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抢抓机遇,扩大合作交流范围,拓宽国际化合作渠道,以服务全球能源互联网为目标、以服务中外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纽带,构建集理论技术、政策法规、规划决策、管理服务及支撑保障为一体的“一带一路能源电力桥头堡”。通过稳步实施以上一系列措施,切实补齐我校发展中的国际化这块短板。

 坚定不移地推进协同联动共享。协同发展是学校用好多方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各高校推动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将遵循机制创新、资源共享、项目推进、合作共赢的原则,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创新,实现科技资源与技术需求的有效结合,技术与资本的有效结合,人才培养与应用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战略的能力,以能源电力科创中心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和杨浦“双创”中心创新要素资源,紧密结合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众创空间“双创”平台建设等,推进国家能源局与上海市“部市共建”上海电力学院的相关工作,完善学校和杨浦、浦东两区“区校共建”的体制机制,促进合作共赢。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融入长三角联动发展机制,积极参加江苏科技镇长团挂职计划、参与长三角教育联动协作发展项目,加强校际合作,开展合作研究、合作培养推进校地共建、区域性校企产教融合,推进与区域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创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有效拓展办学空间与办学资源,实现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与各大能源电力企业总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接产业技术创新需要,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组建研究基地和技术创新团队,推进学校与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可持续性的合作机制。加快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基地,满足企业对一线科技人才的需求,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坚定不移地加强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提升办学实力,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校园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杨浦、浦东两校区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形成发展定位清晰、学科结构合理和教育功能互补的办学格局,以校区的发展定位科学配置校内外资源,保障两校区互相支撑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基础平台建设,根据学科优化布局的导向,聚焦能源电力行业,提高公共基础实验平台、大类学科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基础实验平台、重点学科研究实验平台的建设力度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立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统筹建设项目,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品质。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增进教职员工福祉,加强对师生员工的人文关怀,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惠及全校师生。进一步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强化共享数据平台与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夯实安全稳定工作基础,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严格管理、落实责任的工作原则,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保障设施建设,不断增强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能力。

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完成社会责任的有力保证。进一步传承创新上电文化,总结凝练办学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思想共识和价值取向,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充分展示学校的文化内涵,发挥校史、校训、校风、校歌等的育人功能,提升上电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荣誉感,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进一步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把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和综合改革相结合,让优良办学传统薪火相传,凝聚发展合力,提升学校软实力。进一步加强文化育人,注重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形态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的传承、延续、繁荣和生生不息的力量,来滋养一代代上电学子。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完善网络文化活动管理体制,健全网络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大学特色的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文化建设阵地。进一步加强文化平台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建设好讲坛论坛等各类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提高我校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与辐射力;大力推进体育和美育工作,丰富社团活动,繁荣艺术创作,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以临港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建好用好校园文化场所,提升文化环境品质,打造具有行业特色、上电特征,有内涵、有温度、有气场的美丽校园。

四、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学校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切实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和党内监督”三大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对学校的领导落实到把好办学方向、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内涵发展的全过程。

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员民主评议等党的组织生活基本制度,不断推动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创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以思想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组织全体党员和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强化两级党校的理论武装功能,深入实施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制度,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培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地用来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实践,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在提高办学效果上下功夫,增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服务中心工作为关键,切实发挥各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引领方面的主体作用、在规范党的组织生活方面的主体作用、在团结凝聚师生方面的主体作用、在促进学校中心工作方面的主体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基层的有效落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以“关键少数”引领大多数,全面发挥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突出“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新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活力,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作风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巩固党内教育成果。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教育引导党员和领导干部勤勉敬业、开拓进取,对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要坚持问题导向,要进行周密细致的梳理排查,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要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持续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师生制度,完善教代会、学代会等履行民主管理职能的机制,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增进共识、集心集力的优势和功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做好群众工作,把党的决策部署变成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要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从小事抓起、从具体问题改起,持续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形成经常抓、长期抓的工作机制,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以纪律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纪律和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完善党内监督体系,促进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相结合,推动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以问责常态化促进履职到位。全面推进学校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各方协同、合力运行的“四责协同”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合力。发挥制度治本作用,健全分解、检查和追究的责任体系,形成责任传导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夯实责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决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深入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增强纪律惩戒的震慑作用。

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我们既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全校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八大本领。要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切实有效解决组织和个人的能力不适应、不匹配、不满足发展要求的问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进一步增强学习本领;要牢牢把握时代特征、敏锐把握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素养,切实增强大局观、战略观、发展观,进一步增强政治领导本领;要增强创新意识,以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本领;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学校发展新理念,做好科学规划,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本领;要让发展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强化规则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执政本领;要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群众工作本领;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重点、难点、堵点放在心上,不绕不躲不回避,把工作做实,用硬措施落实硬责任,进一步增强狠抓落实本领;要形成闭环管理,推动形成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纠,部门监管有效、全员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八大本领归根到底是要强化各级干部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新时代有新作为真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各位代表、同志们,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所有伟大的事业都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上海电力学院自诞生之日便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六十余载峥嵘岁月,逾一甲子立德树人,为国家能源电力和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目标已经确立,新的征程就在脚下。世上从来就没有平坦的路,披荆斩棘闯过去,就会迎来新天地!埋怨、畏难、踟蹰不前,只能坐失大好机遇。我们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高水平大学不可能轻轻松松就会实现,一定是历尽艰辛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永远心怀忧患、肩扛担当,这是我们卸不掉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光荣的历史就是由这样一代一代有担当、有作为的上电人续写出来的!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勇往直前才能对得起历史!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奋斗事业、共同的发展愿景凝聚全体上电人的智慧和力量,继往开来,砥砺奋进,以特色为本,以改革为要,以精神为魂,扎根中国大地,着力内涵发展,在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中响应党和人民对大学的召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为早日建成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