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上海观察》中外合作办学2600个,境外办学仅128个,高等教育“走出去”“引进来”极不平衡

摘要:其一为中方高校海外独立办学,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大连海事大学斯里兰卡分校等十余所,约占境外办学总量10%左右。

从上海纽约大学到昆山杜克大学,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在国内开花结果;与之相比,中国名校在海外生根发芽还未成气候。今天(28日)在上海电力学院进行的全国首届高校境外办学研讨透露权威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4所高校开展境外办学,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28个。高等教育专家认为,相对于国内2600个左右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走出去”与“引进来”极不平衡,还需并重。


从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到共建“一带一路”,高校境外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国务院“放管服”要求,教育部已取消境外办学审批,强调加强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截至目前,取消审批前、经行政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为102个,其余20多个在取消审批之后。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理事长、厦门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包括高中在内的中外合作办学在读生约60万人,其中高校在读约50万人,已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毕业约160万人,“当然,相较于全国3000万在校生的办学规模,中外合作办学在其中所占比重还很小,但其以开放促改革的作用很大。”林金辉认为,无一定办学规模,难以保证质量和效益,因此境外办学也应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稳步扩增,才能“走得出、留得住、办得好”。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高校境外办学主要形式有3种。其一为中方高校海外独立办学,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大连海事大学斯里兰卡分校等十余所,约占境外办学总量10%左右,上海高校目前还没有这类海外独立办学;其二,中外高校联合办学,这种模式由中方高校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采用“X+X”办学形式,学生短期在华学习,大部分时间在海外学习,如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北师大-卡迪夫中文学院等;其三则是境外政府、企业或组织提供办学条件,由中方相对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如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等。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加入研讨。王琦 摄


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透露,目前沪上9所高校均有赴海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基本均为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学位项目;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方面,上海现有约188个。上海电力学院校长李和兴介绍,学校正在建设五大单元组成的“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学院”,包括:国际交流学院;与科廷大学合作举办的中澳能源工程学院;正在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候选的上海电力学院境外办学机构;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培训学院;一带一路能源电力海外实习实训基地。


总体上看,当前境外办学的类型有学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也有非法人机构、独立法人机构等。《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研制鼓励和规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工作意见。日前,教育部国际司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单位开展《高校境外办学研究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为高校自主开展境外办学提供专业指导,涉及招生模式、学籍注册、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信息公开、学历学位、资金筹措、资产管理、部门协调、风险管控、知识产权、法律指导、服务当地、文化适应、质量评估、准入标准、退出机制等。据悉,《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计划今年底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