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以来,校团委与各相关职能部处、二级学院精心组织上电青年上好社会实践大思政课。学生工作部(处)、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立项团队走进基层、走向社会、走入乡村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躬行实践中凝聚奋斗合力,在脚踏实地中体察国情民生,让青春在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
学生工作部(处)“生命长河·代际共辉——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队紧扣生命教育与代际关系,串联生命起点学习、养老院代际交流活动、福寿园生命感悟等实践环节,以沉浸式探索回溯生命源起,借深度互动交流搭建代际理解桥梁,实地走访中探寻生命历程,感悟生命温度,传承人文精神,书写青春助力生命教育与代际共融的实践篇章。
学生工作部(处)“‘沪电青苗’能源电力行业实习”实践队依托上海电力大学暑期“双耦合”计划,聚焦行业实际开展暑期实习。实习组同学兵分多路深入山东能源集团、华电陕西能源等企业实地锻炼,在发电厂、风电场、客服中心等岗位参与运维观察与实操体验,提升专业素养与职业认知;后台组同学在线上承担资料整理、内容采编、数据归档等支持工作,助力实践成果系统化沉淀与传播。队伍通过分工协作、双线并进,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经济与管理学院“‘碳’索崇明,绿链三岛”实践队赴上海崇明开展暑期实践。实践队深入崇明本岛、横沙岛与长兴岛,探寻低碳路径、汲取减碳智慧并切身感受企业绿色脉搏。队员们分工协作、群策群力攻克难题,在实践中淬炼能力,探寻低碳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崇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筑’梦再生”实践队由上海高校扩建浪潮,建筑垃圾剧增带来严峻环境压力应运而生,聚焦校园建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难题,深入上海高校及建筑企业实地调研,旨在摸清处理现状痛点。项目致力于为缓解校园环境压力、激活青年创新力量、推动“零碳校园”建设提供实践路径与公众参与样板。
经济与管理学院“电涌万象,智造无疆”实践队围绕电力行业设备智能化升级,赴南通、常州、南京等多地展开调研。实践队通过走访南瑞继保、上海思源电气等知名企业,力求以专业视角洞察智造前沿,以协作电流激活创新动能,探寻”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刻内涵。
经济与管理学院“黔新茶香”实践队满怀乡村振兴热忱,深入贵州茶区调研,与茶农同吃同住,从种植、采摘、加工、包装到销售逐步展开认识,在亲身经历中直面贵州白茶困境,构建新生命模式,以实际行动为带动茶农增收与乡村经济升级贡献青年力量,让茶香悠然大山外,福泽广布城乡间。
经济与管理学院 “智护暖阳” 实践队开展为期一周的老年人防诈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多个社区,通过调研走访、课程教学与互动实践,探索提升老年人防诈意识与能力的有效路径。实践队发放了200余份纸质问卷、开展了40余次详细访谈以及1次防诈座谈会,并辅以3天的参与式观察,全面掌握老人的数字生活现状与防诈需求。
外国语学院“海韵诗秀·丝路传音”实践队聚焦海派绒绣与唐诗经典融合的国际化传播。团队致力于通过文化符号转译创新突破等方式,将唐诗意象融入绒绣技艺,录制《一针一线话唐诗》系列双语微课,并前往暑托班与孔子学院开展线下教学。同时开发轻量化产品,推动海派绒绣向“文化增值”转型,助力唐诗与绒绣文化及经济、社会价值协同提升。
外国语学院“能源政策认知差异与海外传播”实践队创新采用“问卷+访谈+AI分析”三维研究模式,聚焦国际学生群体对中国能源政策的认知特征。团队通过翻译传播学理论框架,构建该群体认知偏差的成因模型,提出“精准传播-文化适配-数字赋能”的海外传播优化路径。该项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析跨文化传播数据,弥合国际学生政策认知鸿沟,为提升中国能源政策国际认同度提供实证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线电力薪火”实践队聚焦小三线电力工业史,借2025年小三线建设60周年契机,联动上海、安徽,深入调研皖南325电厂、小三线展览馆、档案馆等地。团队由多学科老师指导,多专业学生共同实践,以社会调查、服务的形式,深入口述史研究,挖掘红色电力精神,讲好三线故事。
校团委 学生工作部(处) 经济与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