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板上验证思想

在实验板上验证思想

          ——记校教书育人楷模江友华教授

本报记者 赵铮  

2012年的夏天,学校例行体检。正在积极申报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江友华副教授被查出身患重症。面对年幼孩子和处于上升期的事业,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在做完手术后的当年10月便重返讲台,给研究生讲课。即便2014年和2017年经历两次微创手术,他依然身先士卒地奋斗在教学科研育人的第一线,用自己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热爱、对家庭的责任书写着楷模的事迹、传递着榜样的力量。

爱岗敬业:学生成长的导师

“江老师真是手把手地就我们每个人的开题方向进行沟通,不仅对我们论文研究的内容作针对性指导,还会为我们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给出建设性建议”,说到刚刚过去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16级研究生陈博满怀感激地说。有一次研究生刘雪莹准备参加一个科创项目答辩,写答辩报告到晚上12点多,期间一直与江老师微信和电话沟通修改完善,项目顺利获得立项。

江友华关心学生学业,但更强调学生做人。他给所带研究生第一堂课就是讲学习态度要端正,破除学生心里“学不学得好都能进电力公司”的错误观念。他要求研究生白天没有课时都要到实验室,与其他同学多交流多碰撞,拓展思维、凝聚团队、抵制浮躁,要把思想在实验板上验证。陈博对江老师对论文规范的要求印象深刻,“论文可以用团队实验得出的数据,这是资源共享,但绝对不能抄袭其他作者的数据成果,这是学术道德问题,是学生人品问题”。

近5年培养研究生10多名,分别进入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工作;指导学生参加“节能杯”“挑战杯”“大学生电子竞赛”等各种竞赛获得国家三等奖、上海市二等奖等奖项。说到这些成绩,电信学院院长杨俊杰特别强调了江友华的爱岗敬业,江老师每年都是满额完成教授工作量——承担多项横向项目、积极主动带研究生、每学期2-3门课,江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教师的职业精神。

学以致用:科研攻关的先锋

翻开江友华的工作简历,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连串的科研成绩:2009年上海市优青项目《配电网电能质量优化及节能技术的研究》;2010年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放射状分布的多谐波治理装置解耦与稳定性研究》;2012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合型粒子群算法的滤波器容量配置》;2014年上海市科委地方能力建设项目《分布式电网谐波监测与责任区分关键技术研究》等等。

讲究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是江友华科研的一大特色。他将分布式电力用户电能质量监测及预警拓扑图应用于宁波电业局PI数据库电力业务,实现电能质量监测的自动化和现代化,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为电能质量的综合治理提供保障。获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的数字化协同控制的大功率转子变频调速装置是同上海锐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开发的国内最大功率2800KW转子变频调速装置应用于浙江立马水泥厂,自2010年投运以来,一直运行良好,为企业节约了能源与资金,为社会的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

对科研孜孜不倦、对成果转化运用的江友华5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EI检索近10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

不搞特殊:师德建设的榜样

自从2012年以来,江友华的身体状况长期处于保养状态,但为了不影响学校的工作任务运行,依然到浦东校区参加教师激励计划,坚持坐班与答疑工作。由于家里离学校比较远,需要2个半小时左右,就坐早上最早的一趟地铁赶往浦东校区,8点半准时到达,晚上坐班时间结束,回到家里已是10点半左右,虽然感觉很累、很疲惫,但想到能够给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他感到很欣慰。

学院领导班子非常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在坐班答疑和年底考核中给予照顾政策,但都被江友华婉言谢绝,他说他是一名党员,不能个人搞特殊、不能做落后分子,要珍惜时代赋予教育发展的机遇、要珍惜学校综合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的机遇,争分夺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谈到江友华的党性觉悟,电信学院党委书记潘耀芳连连竖起大拇指:“按照相关政策,像江老师的情况是可以申请减免党费缴纳的,但是他主动提出不减免,及时补缴。考虑到他住得远、孩子要接送上学、身体不很好,学院班子对江老师参加学院会议不作硬性要求,但是他每次都能克服困难参加会议。他还积极参加教工支部活动,从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教风学风建设、教师党员担任学生入党联系人制度、科创竞赛、朋辈辅导等方面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