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总会计师张川为校报专栏撰文《强化对分级管理的指导 推进学校财务管理工作》

12月15日《上海电力学院报》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向校四次党代会献礼”专栏,校总会计师张川为其撰文,全文如下。


强化对分级管理的指导  推进学校财务管理工作
校总会计师   张  川


党的十八大以后,为了确保教育的投入,每年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实现了不低于GDP 4%的目标。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经费和资产总量快速增加,经费渠道更加多元,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和监督任务越来越重。新一届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在转变作风、厉行节约、严肃财经纪律、强化权力制约和责任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形势下,深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强化财经工作管理和监督、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学校财务管理的工作目标是: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服务学校的教育科研与人才培养,联系学校实际从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入手,深化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构建高效务实的财务服务保障体系。

一、深化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原则

结合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也需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办学活力。

(一)财务管理体制建设要与国家财政政策法规相适应

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模式下,二级单位不是独立于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分散自主的财务,而是在国家财经政策及上级文件精神指导下,在学校宏观控制下的分权分级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在整个学校财务的运行过程中,宏观管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党委对分级管理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严格贯彻学校党委“三重一大”精神和各分管校领导授权审批制度。学校的宏观管理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二)财务管理体制建设与学校自身发展模式相适应

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财务管理模式必须与学校的自身发展模式相适应,必须与学校正在进行的综合改革相配套,必须从电力学院的办学规模、教学及管理模式、财力大小甚至历史沿革等情况出发选择管理方式和管理办法,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科学的、适应学校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达到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财务管理体制建设要体现财权事权统一,管理重心下移

建立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模式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学校财权与事权的关系,要把学校领导的统一性和基层单位的独立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资金既能从宏观上有效地得到利用,又能给基层单位一定的财权,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达到责、权、利紧密结合的原则,以调动学校和基层两方面生财和理财的积极性。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需要诸多利益群体的互相配合。在财权划分、财力分配的问题上,一方面应该“集中财力办大事”以利于统一调度学校资金促使学校整体目标的贯彻和实施,另一方面应下放财权事权以利于调动各二级单位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办学效益的提高。

(四)财务管理体制建设围绕“放管服”,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

校院两级财务管理要坚持“放管服”结合的原则。在完善内部控制、优化业务流程的前提下,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扩大教学部门所在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差旅费、会议费、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的管理权限,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问题。 

二、构建财务管理服务保障体系的举措

构建高效务实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落实学校 “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以预算管理改革为突破口,以开源节流为重点,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强化学习意识、节约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和风险意识,全面加强和改进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运营能力,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

(一)完善制度建设,服务学校教育综合改革

全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情况、促进高校教育机制良好运行的财务体制,有力推进教育事业快速、平稳地发展。同时,按照财务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详尽、具体、操作性强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修订已有财务管理制度并丰富其内容。领导干部带头遵守、财务人员严格把关、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树立财务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和“一切按制度规范办事”的良好风气。

修订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入和支出科研经费的预算制和审批制,实施财务、科研和项目负责人的分级管理办法,明确各级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确保科研经费合法、合规、高效使用,保障各科研项目实施的同时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明确经费开支口径,规范管理各项支出

加强学校事业经费管理,规范经费支出行为,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保证经济业务活动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上海市财务管理有关规定的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进一步完善经费支出制度,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服务水平,针对不同来源的经费实行分类管理,明确经费的开支口径以及支出办理的流程,提高教职工办理经费支出业务的便捷性。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持厉行节约,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清理长期固化和非急需的支出项目,减少对绩效不高的公用支出安排,重点保障二级学院办学支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三)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体系

预算管理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权结合、收支平衡”的总原则,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安排年度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保障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把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问题关键和突破口,加强预算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适时建立项目库评审工作组,对申报的项目开展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评审。项目库实行清理调整和滚动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实施后对完成学校行政工作任务或促进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赋予二级学院更大的“财”“物”支配权,发挥二级学院在学校财务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预算改革,下移学校财务管理重心,从学校原有的以学校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转变成以二级组织机构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使二级组织机构在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拥有足够的财务管理责任和权力,成为有活力、相对独立的财务实体。

(四)突出绩效导向,积极引入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学校对每一个预算单位,包括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实施财务绩效目标管理。实行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激励机制,特别是要激发二级学院主体活动的活力,并将其体现在对二级学院的经费预算安排和财务绩效评价上。预算额度与财务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在学校的考评及激励机制下,协助二级学院建立内部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重视财务预算编制、经费使用等工作,强调工作出实效。

(五)提高财务管理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

要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应加强学校财务队伍建设,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重视二级财务联系人队伍建设,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经费支出、财务决算和验收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要重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预算改革工作,服务学校教学科研。

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就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坚持用十九大精神指导实践和推动学校财务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完善,真正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重要思想落实到财务管理服务工作中。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指导学校财务工作跨上新台阶。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