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激活专业课程“思政味” ——我校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评审圆满结束

11月26日下午,我校首届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活动在浦东校区学术中心圆满结束。经过前两轮甄选,共有11门课程进入到最后比拼阶段,学校特邀十多位校内外专家参与评审。激烈的“课程思政擂台”比拼后,电气工程学院王鲁杨老师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赵琰老师获得一等奖。本次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也是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校党委书记李明福,党委副书记翁培奋,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徐凯,副校长黄冬梅出席评选活动。

李明福在致辞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着力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在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扎实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深挖“上电”精神富矿及各学科历史传统,将“上电精神”深度融入各类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上电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他说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既是学校课程思政工作阶段性成果交流展示会,也是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再动员。要借此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去,让每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引路人。



本次评选活动先后进行三轮评审,实施逐轮淘汰制,最终由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在校学生共同评选出若干门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广泛认可的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经过前两轮遴选,26门申报课程中的11门优秀课程进入最后的角逐。为提高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水平,学校还专门外请专家对这1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进行沙龙培训。

评选活动以“八个是否”作为标准。着重强调参评课程是否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是否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以点带面实现全覆盖;是否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是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是否深入挖掘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是否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是否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课程教学;是否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参加这次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活动,老师们感触颇深。获得一等奖的赵琰老师在专业课堂中融入人工智能安全、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规矩意识等思政元素,激励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专业自豪感。她认为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这种形式,可以将专业课堂知识和思政育人元素巧妙结合,提升课堂温度,启迪智慧,唤醒灵魂。电气工程学院王育飞老师从晶闸管的选择引申到弘扬职业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引起师生共鸣。他认为,立足于学科专业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



副校长黄冬梅指出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没有“德”育,不能没有思想政治的内容。在课程中融入思政,也是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天职。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思政课题立项与研究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发展,此次示范课评选就是选树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提高教师育人能力的良好平台。

教务处处长杨宁说,作为具有能源电力行业背景的地方性应用型工科高校,如何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一直是我们探索和实践的重点。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既是对前期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为今后更加扎实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积累经验。



本次示范课程评选活动是对我校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和展示,旨在鼓励广大教师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积极投身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力求使每一门专业课拥有“思政味”。学校借此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强调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达到每一门课程的“思政”效果,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以此切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宣传部、教务处  联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