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东方网》茶叶古村新生,绿电青春答卷——上海电力大学“核链山海”实践队赴浙江苍南调研

7月12日至7月25日,上海电力大学“核链山海,绿能新脉”实践队奔赴温州市苍南县,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

深入传统产业,见证生态价值跃升。为深入探索传统产业的绿色发展,团队先后于五凤茶园、碗窑古村落进行调研走访。

团队赴碗窑展开实践

据了解,五凤茶园的所在地在70年代是一个山高地陡、交通闭塞的贫困村。五凤茶园依托生态优势,积极推进茶旅融合,实现了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的深刻转变。至今已发展壮大为3000余亩高标准茶园,年产茶叶700多吨,年产值5500多万元,带动了2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茶园负氧离子浓度全省领先,获评省级生态示范基地。队员们通过劳动实践精准对接农户用工需求,切实助力乡村产业增效、农户增收。

队员协助农户采茶

作为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瓯窑青瓷生产基地,碗窑古村落曾长期以“卖瓷器”为生;如今,依托完好的古窑址和原始山水生态,碗窑古村通过统一运营景区、村民参与分红等方式,实现就地增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河流治理、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修复生态、美化村庄,走出了一条“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的绿色发展新路。团队对当地居民、游客进行调研,探索近年来碗窑的变化与发展。游客们表示,近年来道路修缮使旅游更便捷。如今的碗窑,已成为浙江生态文化地标和共同富裕样板村。

与当地居民展开访谈

与退休党员干部展开访谈

聚焦清洁能源,探索生态等式革命。苍南县紧紧抓住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风口,推进千亿核电和千亿风电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以三澳核电为核心的“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实践队走进在建的核电站,探索这一新发展坐标的生态实践。据介绍,三澳核电通过全生命周期生态设计,填海面积缩减14%;利用工程废土回填,减少开山采石400万立方米。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接近温州市全年用电量,减排二氧化碳约4368万吨,对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三澳实践证明,新兴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以更持久、更普惠的方式反哺生态。

核电站了解“生态核电”相关建设

实践队还深入苍南多处清洁能源点调研,绘制“绿电能源地图”。在完成初版地图绘制后,实践队以“生态景观、文化传承、产业融合”为三大发展轴,加入对清洁能源附近农业、渔业、旅游业的记录,形成了一份“山海绿电”的复合型旅游地图,以期形成山海自然——农耕渔业——绿电星火的地域特色品牌,探索苍南的旅游业向高端化、特色化转型道路。

队员赴鹤顶山风电场进行估测

深化认知教育,推动理念代际传承。茶叶古村的新生,需要通过教育实现代际传承。实践队前往苍南县少年宫公益暑托班,将三澳核电站的“华龙一号”、藻溪山上的光伏板和海边的风机通过绿电山海图带进课堂,以“绿电山海间”为主题进行科普宣讲。当被问及核电站原理,一位小朋友脱口而出:“它像大茶壶,烧水发电不冒烟!”孩子们纯真的比喻和笑声中,生态文明的种子悄然播撒;队员们也在讲述绿电故事中,感受到专业力量与使命的召唤。

碗窑的陶窑余温见证历史,茶园的晨露映照当下,核电站的穹顶连接未来。从安吉的理念萌发到苍南的生动实践,这条绿色征途,丈量着美丽中国的坚实步伐。青年一代,正以其独特的视角与实践,记录着“两山”理念的时代年轮,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苍南的鲜活注脚。

原文链接: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508/15/WS689eee60a3104ba1353fd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