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引领绘新篇 | 喜获全国特等奖,社会实践类全国唯一!

8月8日至11日,“招行杯”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在东北石油大学举办。我校参赛作品团队经过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学子激烈比拼,最终斩获主赛道社会实践类全国唯一特等奖!另获主赛道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5项。此外,我校首次在产业赛道斩获全国铜奖1项。学校获评全国优秀组织奖。获奖成色、数量和类别均实现了我校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的重大突破。

本届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东北石油大学承办,包括作品路演和现场答辩两部分。在竞赛过程中,我校共征集到69个作品,经院级预赛、校级初赛、市级复赛、市级决赛、全国复赛、全国决赛等六个阶段的激烈角逐,最终,由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申报,吴韶飞、王文欢、潘卫国等三位老师共同指导,白欣怡、曹旻昊、王梓璇、王跃凤、乔安佳等五位同学完成的作品《“氢”车“输”路:天然气管网规模化掺氢的新能源消纳潜力与对策建议》斩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类唯一特等奖。

作品《“氢”车“输”路:天然气管网规模化掺氢的新能源消纳潜力与对策建议》,针对新疆地区大规模开发新能源电力,但存在就地消纳能力不足而导致严重的弃风弃光弃电等现象,聚焦电解水制氢有效消纳新能源电力并通过现役西气东输管道进行规模化、低成本、长距离的天然气掺氢输运的思路,凝练了新疆地区的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电解水制氢、天然气掺氢、东南沿海的用户接受度、安全性、节能减排效果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作品团队通过对国家电网新疆电力公司、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公司、新疆俊瑞氢能公司等企业走访、座谈和问卷调研,覆盖了全产业链的社会实践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调研成果为绿电规模化消纳和氢气低成本储运提供了系列可靠的建议对策,得到了相关企事业的单位的高度肯定。

同时,获评主赛道全国二等奖的作品是由电气工程学院申报,李东东、赵耀、张文文等三位老师指导,白宇希、张鸿靖、孙静怡、周禹杰、胥轩宁、朱政羽、夏诗奕等七位同学完成的作品《环通绿能——促进分布式新能源在配电网高效消纳的柔性合环装置》。

获评主赛道全国三等奖的作品是由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申报,吴炳晖、周长长、张涛等三位老师指导,赵睿泽、潘启动、卢思坦、梅其岳、韩明儒、曾镜文、周子圣等七位同学完成的作品《水域精灵——基于集群机器人的自主式水面清理系统》;由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申报,曹怀杰老师指导,马晓晴、龚保龙、侯佳乐、姬舒娴、王天歌等五位同学完成的作品《变废为宝:燃料电池双极板表面防护用MXene协非晶碳层设计》;由电气工程学院申报,卢武、余光正、刘紫薇等三位老师指导,杨晨、杨华、史庆莲、李启朋、张俊、李科贤、孙戈等七位同学完成的作品《智检无痕——AI赋能城市高压电缆低碳无损检测系统》;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申报,王亮亮、蒋仁志等两位老师指导,陆泓辰、赵岩、王秋雨、王宇骐、金一帆、陶彦宸等六位同学完成的作品《多能互补型智能微电网在绿色校园中的规划与构建——以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为例》;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申报,崔昊杨、薛亮、江超等三位老师指导,丁韫恒、孙心仪、赵雨轩、黄明珠、文雅、梁宸、吴俊成等七位同学完成的作品《绿融感知——基于边缘计算的能效优化系统》。

获评产业赛道全国铜奖的作品是由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申报,潘卫国、陈逸峰等两位老师指导,姚宁宁、许奇宇、韦立明、沈伟、张德影等五位同学完成的作品《“氨燃无忧”——新型氨燃烧减碳降氮燃烧装置》。

据悉,本届竞赛共收到692所高校的7736件参赛作品,以及254件产业赛道作品,全国共产生特等奖16项(含社会实践类全国特等奖1项),参与高校和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通过该赛事的举办,大大增强了大学生节能环保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

自今年3月赛事启动以来,校团委与相关职能部处、各二级学院齐心积极发动、广泛宣传,学校、学院邀请资深专家对作品进行评审,并就作品核心竞争力提炼、优化思路和PPT路演技巧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为作品质量提升和大赛佳绩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团委 能机学院 电气学院 环化学院 计算机学院 电信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