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仰点亮人生——我校赴井冈山开展 “井冈情 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

6月,我校14名师生组成的“井冈薪火映电光·青春绘梦传红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功入选“井冈情 中国梦”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与全国52所高校,656名师生共同开展国情调研和实践锻炼。7月18日,我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前往革命圣地井冈山,通过理论武装、党史学习、红色研修、实地调查、课题研究等模式开展为期9天的实践活动。

红色讲堂:聆听信仰故事,感悟精神伟力。团中央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钟国华教授以“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为题,生动讲述了革命先辈前仆后继的事迹和“军嫂”们一生守望的感人故事,团队成员深刻体悟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内核。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宋留清教授以“学会和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为题,深情讲述了毛泽东等革命先辈穿行田间巷陌、躬身问计于民的鲜活实践,为团队成员掌握新时代调查研究本领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范本。在团中央井冈山中心杨思老师的“三湾改编”情景教学现场,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三湾改编“党指挥枪”的政治智慧。

实地研学: 追寻先辈足迹,触摸历史温度。团队成员前往八角楼革命旧居旧址群、黄洋界等地,现场聆听主题微党课。在古朴的八角楼内,团队成员凝视着那盏仅靠一根灯芯燃烧的油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光辉著作的创作场景重现眼前,每个人都真切感受到“实事求是闯新路”这一思想智慧所绽放的永恒光芒。登上巍峨的黄洋界,当年那场以少胜多的保卫战仿佛就在眼前上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群众力量”如何在敌强我弱的绝境中创造出战争奇迹。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里,团队成员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参加悼念仪式,当亲手整理挽联、深深三鞠躬时,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形象在脑海中浮现。走进大井朱毛旧居,泥墙上密集的弹孔和那面历经烈火洗礼仅存的黄墙,无声诉说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小井红军医院的简陋条件令人震撼,团队成员真切体会到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环境下所展现的无私奉献精神。

沉浸体验:重走革命道路,传承红色基因。在音乐党课环节,团队成员用青春的歌喉唱响《十送红军》《映山红》等经典革命歌曲,激昂的旋律与真挚的情感交织,唱出了新时代青年对党的赤诚之心。“体验红军的一天”活动中,队员们重走崎岖山路、自制红军餐、深入走访当地群众,既在汗水中感悟革命年代军民鱼水情深,又在与老乡的交流中见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学编红军草鞋时,粗糙的稻草磨红了指尖,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年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乐观坚韧的革命精神。访谈教学环节中,开国少将龙开富之孙龙小钢、革命烈士刘光典之子刘玉平深情讲述红色家风,那些饱含信仰与初心的故事,让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

创新实践:赋能文化传播,贡献青春智慧。在团中央井冈山中心办公室主任兼教研处处长滕永琛教授,教研处肖建兵老师的指导下,项目团队确立了“传统节日视觉设计的在地性表达研究”这一创新课题,重点围绕井冈山红色文化元素展开系列海报与明信片的创意实践。通过“历史场景重构+现代节日符号”的融合设计手法,团队成功开发出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特征的系列视觉作品,为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探索了新路径。同时,团队成员以小组协作形式,基于井冈山红色精神的传承现状与发展需求展开深度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数据分析,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建议方案,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与创新活力。

校团委副书记助理、数理学院2022级学生戴黎俐谈到,“作为一名物理专业学生,我将把井冈山精神转化为攻克技术难关的实际行动,面对量子力学等前沿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以‘艰苦奋斗攻难关’的韧劲持续突破,用实际行动回答好‘能源革命中的青年担当’这一时代命题。”

电信学院团委副书记、电信学院2023级学生沈珈青说到,“重走挑粮小道时,崎岖山路如同通信传输中的噪声干扰,而红军战士的足迹正是最顽强的信号脉冲。作为一名电信学子,我愿做红色通信的传承者,让井冈山精神通过我们的专业实践,在数字中国建设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主办。

校团委 陈铭洲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