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郭剑波应校长顾春华邀请,相继莅临我校,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关键问题,带来前沿讲座与战略指导,为学校学科发展与科研创新注入强劲新动能。
薛禹胜院士在我校杨浦校区以“人工智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为题开讲。电网运行风险防御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玉平陪同,副校长张波主持讲座,近百名师生现场聆听。
薛禹胜院士系统阐述了其创立的EEAC算法及已覆盖全国80%电网的WARMAP停电防御体系。面对新能源占比提升带来的系统波动挑战,他深入剖析AI在源荷预测、稳定控制中的应用现状,直言当前存在“算不了、算不准、算不快”三大瓶颈,呼吁构建“数据-知识-机理”融合的专业模型体系,精准界定AI在自适应防御中的功能边界,辩证融合数据驱动与因果推理。
他强调,智能电网的未来必然是综合考量经济转型、能源革命、“双碳”目标与社会参与的“能源信息-物理-社会系统”(CPSS)。互动环节,薛院士不仅就AI应用于故障诊断等实际问题细致答疑,更以自身经历勉励师生:既要勇闯“卡脖子”技术难关,在保障国家电力安全中实现价值;也要秉持“快乐工作”理念,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一级顾问郭剑波到访我校,与校长顾春华、副校长符杨、副校长张波及各学院骨干教师深入座谈。
顾春华介绍我校的发展历程、学科特色以及在能源电力领域的研究成果。郭剑波院士认真听取学校在电气工程、海上风电等领域的科研进展,并结合国家能源战略与行业前沿,对学科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提出高屋建瓴的建议。他指出,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电力高校必须锚定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电网及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等核心技术,强化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适应能源变革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与会领导表示,学校将充分吸纳郭院士建议,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与国家电网等龙头企业的合作,力争在海上风电、电网惯量与稳定、城市电网、综合能源等特色领域实现突破。郭院士会前还参观了相关实验室,对科研团队建设给予具体指导。
电气工程学院 研究生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