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绒绣的细腻针脚邂逅波斯地毯的奔放纹样,当青年学子的热忱与千年非遗的底蕴交融碰撞,一场跨越万里的文明对话在申城盛夏悄然绽放。6月25日至7月3日,外国语学院“海韵诗绣·丝路传音”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度参与《同线异彩——中国·伊朗非遗时空对话》展览志愿服务,通过文化讲解、技艺体验、媒体协作三维度实践,以青春力量架起非遗传播桥梁,让东西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做好文化桥梁,传递非遗温度。华山路263号展馆内,实践队员们身着统一队服,以微笑迎接每一位参观者。他们化身展馆志愿者通过双语讲解,让伊朗游客理解了绒绣作品“以针代笔、以线润色”的东方美学,让中国游客惊叹于波斯毯几何纹样中的数学密码……同时,发放230份绒绣出海调查问卷,涵盖老中青三代调查对象,为上海绒绣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民意参考。
体验技艺传承,培育青年匠心。平针要稳,掺针要匀,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包炎辉老师的指导下,实践队开设非遗小课堂。队员们从羊毛绒线的选择学起,在绣布上练习轮廓勾勒与色彩晕染。从穿针引线的生疏到运针走线的流畅,当传统缠枝莲纹样在集体创作中逐渐成形,银针起落间,非遗传承的使命感已悄然植入外院青年心中。这种理论+实践的培育模式,不仅让队员掌握了基础针法,更深刻理解了绒绣以线为墨,以布为纸的艺术哲学。
参与创新对话,共探非遗新生。7月1日,实践队全程协助新华社开展专访。队员们与记者逐字打磨访谈脚本,设计绒绣与潮流服饰的创意陈列,保障TEMOINS品牌创始人顾雨峰与包炎辉老师的跨界对话顺利呈现。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创意,让绒绣走进日常生活,包老师在镜头前的期许,与实践队协助推进的白玉兰主题DIY课程进校园计划不谋而合。队员们见证了“非遗文化传播大使”的授予仪式,也亲历了非遗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的重要跨越。
从展馆服务到技艺研习,从问卷调研到媒体协作,实践队以非遗传播青年军的姿态,构建起体验-理解-传播-创新的完整实践链。后续,实践队员们还将继续借助“孔子学院”、“爱心暑托班”等平台传播海派绒秀文化,切实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时代使命。
外国语学院 柏文博 供稿